本篇文章1600字,读完约4分钟

淡水河流缓缓流淌,客船静静停泊在码头,一只鸟懒散地踏上模型船,三两个游客骑着自行车穿过……这是台北大稻码头的日常风景。

大埕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年轻时因广阔的日晒稻谷空地而得名,在台北建城前已经聚集了很多商品。 据记载,1851年,泉州人林蓝田为了躲避海盗从基隆搬到大稻埒开店,成为大稻埒商贸的发端。 1860年淡水开港后,大稻码头桅杆林立,舻接,成为茶叶、中药材、面料的集散中心。 台北建城后,大稻埕位于北门外。 北门是出入台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热闹了。 但是,随着淡水河沉积,台湾茶叶产业没落,大稻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没有人流了,历史的痕迹还在。 现在,大稻蒂成了台北的怀旧胜地。 大埕地区多为闽南式的建筑物,是连栋式的商业街,设有骑马层。 日初期,大稻埕出现了很多巴洛克风格的店,以红砖和小石子为建材,屋顶有花草、动物、漩涡纹装饰的山墙,中间刻有姓和店名。 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稻埕的多家店改为现代式,立面简洁,高度增加到3楼。 目前,大稻垭最具代表性的迪化街,骑楼古老,混杂着巴洛克式、现代式、甚至闽式店屋,但物非人意。

大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还是以前流传下来的街区。 尽管新开了很多游客专用的工艺品店,但整条街都保存着经营南北干货和纺织品的老字号。 “永安面料市场”的招牌内在销售蔬果、肉蛋之前就传到了市场上。 编码干净的扇贝、蘑菇类、干果,或鲜艳或素朴的五颜六色面料,空空气中漂浮的中药、调味料,甚至臭豆腐等小吃的味道,满街都是烟火气。

台湾以前居住的街区当然少不了宫殿。 位于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庙,香火不断。 霞城隍原是福建同安县下店乡的守护神。 正如台湾许多民间信仰一样,信众来到台湾至今已有200年了。 寺庙很小,主祀城隍,侧祀城隍夫人。 以前中城隈是守护城堡的神,而霞海城隍庙作为结缘的月老而闻名。 因此,城隍庙正面布置着3门,门之间是一对狮子,中间特别是一尊月老金像。 这个节日也有很多单身的年轻人。 庙前常常摆着花篮,有祈求保佑而献的,也有感谢的,蝴蝶兰、玫瑰、百合等花争妍斗妍,成为宫庙前少有的风景。

霞隍庙的对面有一条街,有永乐剧场。 1948年,梅兰芳的弟子名伶顾正秋被永乐剧场邀请参加台湾公演。 本来计划公演两个月。 为了好评而更新了。 1949年不想两岸风云突变,顾正秋沦落台湾。 此后,顾正秋连续4年半在永乐剧场唱歌,演出千场,票房好到常卖站票,创下了台湾京剧史上“永乐五年”的传说。 这个剧场是台湾著名作家李临秋工作的地方,80多年前,他创作了歌曲《望春风》,为年轻女性代言,至今仍在唱这首歌。 但是,半个世纪前,永乐剧场被拆成了两排大楼,只有门前的木牌记录了旧日风华。

霞城隍庙后面的延平北路,也有东荟芳酒楼。 1911年被清廷通缉的梁启超,应台湾政治家林献堂之邀访问台湾。 双方在这次聚餐中,梁启超在宴会上写诗,题为“三月三日遗老百余代设欢迎会,前往台北故城荟萃芳楼”,其中一时背诵“万死一问诸父老,何缘汉节开服”。 这首适用陆游的诗句“遗老不知此恨,汉节亦不宜披衣”,是民族大义相期勉,安慰了许多台湾父老的心灵。 但是,已经看不到餐厅了。 只有元芳楼为诗留下了名字。

眼球放得再远一点,1916年蒋渭水在延平北路开了大安医院。 1921年,在离此不远的今静修女子中学所在地,蒋渭水、林献堂等台湾知识分子创立了以启蒙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台湾文化协会。 每周六,台湾文化协会举办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讲座,并举办台湾史、卫生、法律等主题的讲习班……

岁月流逝,风流飘逸,唯有大稻埒留下许多痕迹,让行走在其中的人忘记了历史厚重的气息。 坐在竹凳上,吃着碗上的线,享受着以前流传下来的花布五彩斑斓,沿着淡水河畔骑着自行车,看着落日的残照染上河水,浮躁的心也稳定了下来。 (本报记者孙立极陈晓星)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3月21日第04版)

牢笼:朱箫

标题:“台北大稻埕:繁华褪去 烟火依旧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