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9字,读完约3分钟
位于屏东县三地门乡中央山脉深处的野生茶树下,左如玉(左)与当地护理茶树的少数民族交流。 濮阳信息港记者金立旺摄
台湾制茶师左如玉的茶园与同行大不相同,看到一垄低矮的茶树整齐地蔓延在山坡上,没有膝盖的杂草遮住车轮,覆盖着碾压的山路,蜘蛛在枝叶之间拉网,行人不小心撞到了头。
位于屏东县三地门乡的这片50公顷密林位于台湾中央山脉深处,海拔1600至2000米,散布着数千株台湾原种的野生茶树,从膝盖到一人以上的高度,据推测,最古老的茶树为600多岁。 每逢清明后的采茶季节,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必须翻山越岭才能采集到这些茶树的嫩芽。
“一个人一天最多可以采集10~15斤(台斤,一斤600克),而且只有当地人可以。 外面雇的采茶工不知道茶树在哪里。 季节一过,茶就旧了,所以不得不放弃。 ”。 左如玉表示,这个茶园年产量最大600公斤,远不及同等面积、标准化工作的商业茶园。
左如玉继承这片林地源于2009年的莫拉克台风。 三地门乡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原有产业遭到破坏,当地少数民族社区萌生了开发野生茶树的想法。 这种联系是当时正在进行台湾茶叶研究的左如玉。
在左如玉眼里,这个茶园吸引她的最大优点是“兴趣”和“清洁”。
“每个野生茶树茶叶的颜色和香气都不同,不同年龄的茶树也不同。 这意味着需要不同的制茶方法来表现他们自身的优势,这一点非常感兴趣。 ”她说
苗栗制茶世家不满足于左如玉照搬祖传的东方美人茶和以前流传下来的乌龙茶技艺,她把制茶视为艺术创作。 “我把茶看成艺术品,不拘泥于特定的制造技术,制作出的茶都很独特,这叫做适茶适种、适茶适制。 ”
台湾中央山脉的密林远离污染,野生茶树无法采用人工施肥和农药,左如玉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有机茶叶。 “我一直在台湾提倡茶叶有机栽培,但优质有机茶园不太好找,即使是被认定的有机栽培茶园,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左如玉对制茶的独特探索,不仅把她带到了人迹稀少的深山,还把她带到了台湾海峡的西岸。 “大陆地大物博,品种太多,我太感兴趣了,想挑战一下。 而且,那里也有很多茶园没有大规模采用农药和化学肥料。 我想找到好的茶种和伙伴。 ”。
12年来,左如玉到访大陆多个茶园,先是广东潮州乌岭与当地村民合作,从凤凰单枫以前开始改良制作工艺,引进新的红茶制作技术,至今已有5年。 年,她在福建漳平与当地茶农合作,改进漳平水仙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当地制茶工艺申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我还想去贵州。 那里也有广阔的野生古老茶树,可以引进更好、更精细的制茶技术。”
今年55岁的左如玉拥有30多年的制茶经验和技术,但在台湾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她也想在大陆找到志趣相投的合作者,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制茶理念和技艺。
“茶的世界很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 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喝上好的茶都很开心。 ”。 左如玉说:“希望用茶文化推进海峡两岸的真正融合,减少两岸人民的误解和对立,为中华民族效力,为自己的小贡献。” (傅双琪金立旺)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2月15日第04版)
牢笼:侯兴川
标题:“台湾制茶师左如玉:茶心融合两岸(人物志)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