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和苏贞昌(图源:台媒)

台湾的行政机构最近很忙。 疫情防控措施看起来相当到位,但实际上条件艰苦,手续繁杂,就连绿营的“立委”都承认“吃不上”。 这是因为,“行政院长”苏贞昌最近又推行新政,向岛内弱势监护人、农渔民发放1万元(新台币,下同)救济金,前提是“自证贫困”。

听说民踩门槛做了长龙,台卫生福利部门告知2天后可以申请,离开乌龙乱局不说,想“符合资格”也很罕见。 不投保、平时卖玉兰花、口香糖、举招牌等兼职,出示家人的旧存折说明储蓄不足,根据各县的“最低生活费”计算是否符合标准。

不能说普通人感到困惑。 处理人员不太清楚。 甚至在绿营炙手可热的“卫福部长”陈时,也能帮助犯困,这不是很大的讽刺吗? 有各种怪癖的民众,这到底是真诚的救赎,还是拙劣的表演?

因为急于夺功,还没有和地方政府协调信息表态,苏贞昌在申请前两天高调发表,让民怨沸腾,一线公务员无缘无故背锅。 更荒唐的是,当无保零工为仅有1万元的困难证件排队时,作为同一批次的救济对象,近百万农民(许多个人身份可疑)不申请现金自动收款。

同样是现金救济,让农民走绿色道路,不具备家庭存款、劳动说明等附加条件,渔民和打工却面临诸多门槛,这样赤裸裸地差别对待,有什么理由?

结合两种救济观,受冲击的公司可以补助员工4个工资,老人和有孩子的低收入者每月只有1500元补贴,10万出租车和观光巴士司机每月可以领取1万元,百万水电工程师、建筑工人或“ 不同群体的待遇非常大,所以根据是什么? 无保零工在第二波之前不能收钱。 这样乱安排犯困的先后顺序,怎么办?

救济是公平高效的,但是民进党当局胡作非为,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匀,又设置了很多层面,只能以普惠式的扶贫扶贫扶贫不看、不覆盖的区别对待。 能否得到援助,不取决于实际的需要,而要看部会长的发言权有多大。 “交通部”和“农委”很容易拿到资金,“经济部”和“劳动部”不堪重负,通常不造福劳动者。

据岛内有识之士介绍,民进党当局救助专项预算2100亿元,只分配给地方政府1%,是杯水车薪,锁定特定民族提供救济,重农轻工等含义明显,如同以救济之名夯实木桩。

把救助资金也算进去,作为图利政党的我、部会政治角力的资本,救命资源的分配成了“权力的游戏”。 高官们一心抢工作,视救济为“施恩”的特权,傲慢跋扈地克服烦躁,等救济政策改变后,大饼越画,民众越不满。 民进党当局无视民瘼热衷于表演,一副“缓解困惑”的表情,真的很恶心。

补救措施杂乱无章,愚蠢至极。 让民众证明其痛苦,是邪恶的。 为了微薄的钱,民进党当局竟然要折磨民众,面对不幸的民众,选肥不惨,夸“政绩”,标榜“德政”。 这个无耻的指数,恐怕会独步天下吧。

台湾领导人蔡英文近日表示,现金发放不是“对象外的大额货币”,而是“向最需要的人投入资源”。 想想旷日持久的“口罩之乱”。 如果和现在的“缓解困惑”取得联系,就会发现很多人需要的东西没有被民进党当局看到。 难怪岛内舆论质疑,仅凭如此轻视民众利益、自私自利的民进党当局,能欺骗多久。 (张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5月13日第04版)

牢笼:赵宽

标题:“假救济真刁难,民进党酿“纾困之乱”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