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36字,读完约22分钟

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长,高级记者。 1945年7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藏家沟村。 从小在家乡读高中,1963年至1968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毕业后,首先在邯郸市武安县邑町进行一年的劳动运动,然后分配到武安县委工作。 1970年被分配到武安县第一中学任教,同年转职到武安县委推进部。 1975年1月调整河北省科委,1978年秋在光明日报社河北省记者站至今。 1987年担任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副站长,1988年担任光明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至今。 2005年11月辞职,被重新雇佣到2007年底。

时间过得真快啊。 1978年秋从河北省科委调到光明日报社河北省记者站,转眼已经是第30个年头了。 许多事件经过多年,依然留下深刻的印象,收集这些记忆碎片,仍然留下味道。

第一次坐飞机

1979年夏天,华北、东北的记者在大连市举行了电影招待会。 华北5省市记者在北京集合,征求个人意见,可以坐火车去,时间为20小时。 可以坐轮船,10个多小时。 坐飞机很早,一个小时就到了,我没坐过飞机,所以选了飞机。 当时什么都不擅长,跟着记者部的同志安检,进入候车室,登机。 我记得当时乘坐的是前苏联制造的安24小型飞机,48个座位,机票49元。 上了飞机后,感觉什么都很新鲜,从舷窗俯瞰,渤海一片蔚蓝,一眼望不到边。 海上的轮船像玩具一样大。 飞机起飞后,由于飞机本身过时了,空受气压的影响,一些云的水气从机体缝隙进入机舱,我出于好奇问他是什么气,告诉周围是云的水气。 听了云的水汽,心里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没有勇气告诉别人。 总之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就到了,直到下机舱,心里的石头落在地上。 从那以后,每次坐飞机,我都会想起那件事。 也许是受此影响,我们接下来要远行,但万不得已很少坐飞机。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记者招待会卧铺

20世纪80年代初的夏天,光明日报在北京东华门的招待所召开了全国记者招待会。 当时招待所条件不好,房间也很紧张,所以我们有一位年轻的记者住在一间大房间里,一个房间里住了六个人。 我记得当时和我同居的是苗家生、梁衡等。 天气热,房间里没有电风扇,晚上热得睡不着觉。 真的热得不行,所以也有人睡在地板上,睡很久。 这个经验一推广,其他大房间也会有人模仿。 那时住的条件有点不好,但大家情绪高涨,有时会在别的地方开会。

用两角钱买了二十根冰糖

1980年夏天,我和当时的记者部副主任杨希明去河北省曲周县采访县委书记冯文海(冯从当团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单位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时住在县招待所,四菜一汤,每人一斤粮食。 采访结束那天中午,冯文海从自己家里拿了一瓶普通白酒。 杨希明副主任不敢喝,怕违纪,主人不自然了。 用我的劝说,说一下作为个人的感受,我们很难拒绝。 我们勉强喝了两杯,说下午换稿子,匆匆吃了午饭。

晚上,县里给我们看了电影。 我记得电影院排着长椅子。 天气太热了,我花了两角钱买了冰淇淋。 当时北京的冰淇淋一角钱一瓶,用曲周县的两角钱一次买了20瓶。 原来是一分钱一分货的糖精冻冰棒。 这么多时候吃不下,给周围的观众吃,从那时开始问观众,说今晚运气好,看电影,吃冰棍。

程维高请吃饭

1993年5月上旬,我在国外进行采访。 省委办公厅打来电话,通知说省党委书记程维高必须请中央情报机构负责人吃饭,参加。 5月13日,在河北饭店餐厅,长餐桌的一边坐着省党委书记程维高、副书记陈玉杰、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栗占书、常务委员会、推广部长韩立成等,一边坐着中央情报机构的驻省负责人。 当时程维高的秘书劝酒很殷勤,我很纳闷。 后来我发的两期《情况反映》得知,一个是关于黄扫非的中央宣传部有指示,一个是高级歌舞厅发展太快了里面有指示。 据说是秘书向程维高提出的主意。 前省党委书记每年都有礼貌地请中央驻省情报机构吃饭。 程维高上任后,不擅长规则,得罪了中央情报机构。 其实这是秘书的误解。 随后,程维高微服私访文化市场,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比记者反映的严重,省委十分重视这项事业,认真研究,制定了扫黄非领导责任制,这一经验后来在全国宣传,并指示中央情报机构采访,河北省一 之后省委又邀请了中央情报机构座谈,向我们表示感谢。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风雪水库高原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张北、尚义、万全、康保4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49人死亡,房屋13.6万幢倒塌。 1月12日,根据报社要求,我和陈建强连夜前往张家口。 13日凌晨3点到达张家口南站,黎明前往市委推进部。 推进部因救灾,无法提供交通工具,我们和科技日报记者刘廉君、上海电台记者4人一起租用桑塔纳前往灾区。 到张北县后,县招待所作为救援司令部,已经挤满了人,我们被安排在县印刷厂的客房里。 寒冷的日子,零下30度的气温,房间里没有暖气,只有一个烧煤的铁炉。 他们三个很年轻,不能用这个煤炉,所以我很认真地照顾他们,炉火旺盛,在炉子上烧了热水,成立了临时采访小组。

去下乡没有交通工具,只有报废的吉普车出租,半天租100元。 没有收据。 只是写一张白收据。 当时,参加救援工作的人都在县招待所吃饭。 食堂24小时365天一直在吃饭。 主食是馒头、大锅菜、炖土豆白菜,随便用了。 因为来不及找车吃饭,拿着馒头边吃边走,几分钟馒头就会变凉。 洗脸洒水后,很快就变成了冰,水滴下来变成了冰。 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体会到了“风刀割面”。 一天早上,下着大雪,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聊天,我们吃饭前看,吃饭回来还在说话。 满是雪,变成雪人,还能听到风声。 一天下午,在张北县的村子里采访,驻军的一个部打算帮助领取结婚证的夫妇举行婚礼,问我们是否适合? 能报道吗? 我们以为是好信息,取名“废墟上的婚礼”,要求作为独家信息进行报道。 如果有人知道第二天,中央、省、市很多情报媒体都到了,部队领导很抱歉。 我们说高质量的媒体资源可以被共享,影响可以扩大。 婚礼第二天,各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张北县和张家口市采访了10天,共发回10多份稿件,全部使用。 这次采访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祖国赤子优秀教师

——记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这个隆重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举办了“知识分子英雄谱”专栏,将反映知识分子优秀事迹的人物通信献给了网民。 继钱学森之后,向网民介绍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慧。

这个通讯所展现出的陈慧高尚的精神境界,非常令人钦佩!

第一,他的家人已经移居美国,他希望在大洋彼岸定居,为他买了房子,找了职业,但他爱着出生在这里的家乡。 他说:“让我们的祖国富强,振兴我们的民族,努力奋斗,坚定不移,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 ”。 这是多么宝贵的骨气啊!

其次,作为教师,他不仅可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还可以以外国文学课为阵地,向同学传授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 他把教师和育人联系起来,进行了宝贵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钱学森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陈慧进行社会科学研究钱学森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代表,陈慧是中国中年知识分子队伍的优秀成员。 我们为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而感到自豪。

“人总要有一些精神,没有它,衣锦还甜也是枯燥无味的。 精神上的匮乏无法弥补任何物质上的享受。 这种精神是我人生的生命之源,是我人生的意义。 ”

“让我们的祖国富强,振兴我们的民族,努力奋斗,坚定不移,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硬骨头! ”

——引自本文主人公陈慧的话

投笔退出戎

1987年7月,陈慧回到美国,与时隔38年的母亲和5个弟妹重逢。 亲人们和他一起参观,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眼前的西方风景给他留下了崭新的感觉,但他总是想到过去,想到那片古老而亲切的大地。

1949年,上海解放了。 “解放区的天空是明亮的天空,解放区的人民很喜欢”的歌声响彻云霄。 陈慧和上海人民一起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中。 但是,他父亲的心情和他完全不同。 他父亲是原台湾银行上海分行的高级职员,随着上海的解放,这家分行被解散了。 父亲决心带领家人去美国谋生,也想带大儿子陈慧去。 为此,母子吵架了。 陈慧想参加解放军。

“穿上军装,放弃舒适的生活过艰苦的生活,现在很流行,但将来你会后悔的! ’父亲正在说服。

陈慧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说。 他想起抗日战争中死于战乱和瘟疫的生母和三个弟妹,想起美国人坐吉普车纵横上海滩,把中国黄包车夫撞到地上撒尿的劣迹,想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坚定地说:“不,我绝不后悔。”

父亲带着全家人,陈慧坚决留在祖国,不久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和全家失去了联系。

三番五次

陈慧入伍后,首先在华东军政大学学习,然后分配到华东军区司令部担任文化教师。 他工作很积极,参军半年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他以满腔热情为祖国奉献青春时,1955年,因海外关系问题受到审查,被迫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怀着不满的心情努力学习,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 陈慧本来就很喜欢文学,这个深造的机会让他如鱼得水。 1957年,他又因为实话实说而受到了团内处分。 之后,他被分配到石家庄师范学院任教。 由于这所学校师资匮乏,陈慧频繁地更换教师的课程,但无论是教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还是逻辑学,他都很自信、深刻,很受学生欢迎。

10年的动乱中,陈慧“因抢劫而无法逃跑”。 自己不仅受尽了各种苦难,还被牵连到妻子和孩子身上,受到歧视和羞辱。 细数起来,他从1955年开始多次受到冲击,父母、弟弟和妹妹离开,留下了可怕的“海外关系”。 他的海外关系和其他不同,别人能说出家庭的确切地址,但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来历可疑”的人。 陈慧多么想知道亲人的确切消息啊!

父亲希望他的家人移居美国

消息终于来了。 1975年,诺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回国访问时,给陈慧带来了家信。 这封信几封辗转传到陈慧手里。 据信,他全家定居美国,5个弟妹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并成为教授、学者。

1979年,陈慧的大哥陈敏回国访问,与30多年的兄弟分别见面,兴奋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陪着弟弟爬了万里长城,在故宫、颐和园、北海游泳很开心。 陈敏向他表达了父亲多年的愿望:希望他的家人尽快移居美国。

1980年10月,美国波士顿寄来航空空的信,里面夹有彩色照片。 这是波士顿郊外的中国宫廷风格的建筑物。 占地4.4万平方米的院子里,绿树覆盖着三层建筑。 环境典雅,雕梁画栋,豪华。 客厅、卧室、厨房、浴室、车库,室内有庭院、喷泉和各种现代化设备。 父亲知道陈慧在国内只住了两栋建筑物,特地为他买了这所房子。 父亲在信中说:“亲爱的慧儿:为了和你们一起住,不久前我买了这座别墅。 你的家人快来这里团聚吧。 如果喜欢房子的话,请快点办手续。 请告诉我什么时候出发来付路费。 ”。 之后,父亲封了信,在信中怀着愧疚之情,深深后悔那年没有把他带到美国。 他还很感动,他说他退休了,晚年很孤独,生活很富裕,但是很想念大儿子。 父亲说为他找到了职业。 年薪约2万美元。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我回国。 因为我的事业就在那里。

父亲、弟弟和妹妹的来信中,有陈慧百感,心情极度痛苦矛盾。 当初和父亲的志向不同,明白事理,但归根结底是自己的生父,晚年还关心着自己。 与离别多年的亲人重逢,也是陈慧的热切愿望,来到美国,物质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但他经过再三慎重考虑,还是婉言拒绝了亲人的好意。 陈慧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从16岁起就毅然离家,投笔从荣,不弃义,为了祖国富强,民族振兴,3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全家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他来说,付出的代价越大越宝贵,越值得珍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民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三十多年来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怎么能半途而废?

陈慧下定决心,留在了自己的祖国。 这次,他回美国,从美国买了上万元的书籍文献,但是没有高级的费用品。 关于陈慧的这种方法,弟弟陈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哥哥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很尊敬他。 这不仅因为他是我哥哥,更重要的是他对事业和理想的执行追求,因为他很有骨气。”

四个月过去了,回国前,陈慧和家人又谈了那个老问题。

“慧儿,现在全家都在美国。 你为什么必须回去? 你爸爸在有生之年说过很多次,想了那么多方法,但你没有来。 你爸爸死前还在担心你。 ”。 母亲这样忠告他。

“我回国是因为我的事业在那里! 父亲生前,我在信中说,我们的陈家必须在大陆扎根。 否则,将来连房子都找不到。 ”。

“哥哥,我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必须回去呢? ’弟弟问他。

“你们应该了解哥哥,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理想和追求。 你们在美国,我在大陆。 你们在事业上才刚刚取得成果,哥哥才刚刚开始,必须赶上你们。 ”。

“听说国内很多人都想办法在国外定居,你出来为什么必须回去? 在美国比大陆强多了”

“嗯,美国确实比中国富裕,但是中国人出来了,谁来建设那个贫穷的祖国,祖国不是更贫穷吗? 哥哥和你们的经历不同,亡国奴隶的味道你们没尝过,祖国不富强就被鄙视,被欺负。 这些可能还没有理解。 我觉得中国人需要中国人的骨气。 大哥30多年前选的路没有错。 我决心继续走这条路。 ”。

1987年11月,陈慧告别大洋彼岸的亲人,按时回到祖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培养人

近年来,文艺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 有些文案和作品,不恰当地介绍西方世界,只能说资本主义好,不能说资本主义坏,很多青年都深受其害。 特别是年轻学生,对资本主义不了解,或者只有书本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所以容易被西方世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陈慧把他对祖国无限的爱,都倾注在专业课上。 他以外国文学课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创造性地教书育人。

陈慧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很好地运用外国作品和外国作家的观点发表见解,通过对外国作品的分析和评论,让学生从资本主义社会作家艺术家的嘴里中和文章,通过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诉求和揭露,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

陈慧教书育人,一直主张需要对比性。 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摸清楚他们的思想脉络,从而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信息,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角度和做法注意问题分解问题。

“我们谈谈形势,为什么在国内只进行纵向比较,而横向比较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呢? ”。 这是年轻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

这样,这些同学往往只从数量上比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而忽视从质量上比较历史的快速发展、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劣,这就是年轻学生对西方世界认知片面的原因之一。 陈慧开始用他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让作品本身出现阐述说法,引诱学生全面认识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巴尔扎克的《欧文斯·格兰特》这样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于是,他说:“金钱支配法律,支配政治,风俗空前地支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残酷无情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你吞噬了我,我吞噬了你,就像一只瓶子里的多只蜘蛛”

配合作品说明“美国梦”的毁灭

美国文学以前的主题是“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也被称为“美国神话”、“美国理想”。 这将美国假设为一个人变富,所有人都变幸福的天堂。 很多美国人,很多外国移民都有这样的幻想。 现在在中国,也有特别是年轻人认为那里“遍地都是钱”的人。 陈慧鼓励学生阅读,帮助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的作品分解,阅读分解德莱塞的著名小说《美国悲剧》,当代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阿尔比的荒诞戏剧《美国梦》 这些作家基于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各种文学形式和艺术形象,深刻揭露了“痛苦和污秽多,机会均等少”的美国社会现实,指出“诚实工作能发财”的梦想是如何脱离实际生活的。 陈慧具体拆解了《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做了一辈子发财的梦,但碰上了一辈子的倒霉,生活迫使他有机会靠自己的死发财。 毕竟可悲的人才二空。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那么,幸运赚钱的人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陈慧通过分析当代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出了故障》中的主人公鲍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少数人有钱了,金钱和权力带来的也不是幸福,而是不安、苦恼和仇恨。 鲍勃是大企业的负责人,生活很富裕,但精神总是很紧张。 他害怕上司,恨下级,恨妻子,恨亲生儿子,担心周围的一切。 周围的所有人也和他一样,同事和他离心,下级对他怀恨在心,妻子歇斯底里,女儿希望父母出车祸,儿子担心被老子背叛,所有人都很害怕。 即使有钱了,面对这种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什么幸福呢?

陈慧并没有就此结束。 他接着介绍了美国作家是如何看待“美国梦”的。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美国的梦想消失在了不知所措的混沌中。” 福克纳说:“美国梦已经成了毫无意义的大话和空的话了。” 美国作家冯·尼格尔说:“美国梦翻了腹,变成了绿色,漂浮在无限贪婪的浑浊表面,充满了气体,在中午的太阳下砰的爆炸了。” 美国人自己也不相信美国梦,但我们有些人还在幻想。 这只不过是在追逐别人已经抛弃的幻影。 这样分解作品,专心画画,让学生生动具体地认知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西方作品中的爱情与大学生恋爱观

在西方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离不开爱。 陈慧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中发现,自由不再是首要问题,而是将爱情的幸福提到一个不现实的高度,或者对爱情抱有利己主义的态度。 他结合《简·爱》、《玩偶之家》等作品,批判沉重的看门人、沉重的金钱、沉重的外表等剥削阶级的恋爱观和以异性为玩物的爱情观,强调爱情需要高尚、忠贞、讲人格、平等、讲道德。 在教授《大卫·科波菲尔》时,他比较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两种不同的恋爱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幸福观,比单纯的正面说教要有效得多。

很多年轻学生不擅长自由的意义,他们想自由是什么? 陈慧根据他渊博的知识,通过西方文化和文学史的许多事例,列举了西方作家和学者的许多言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由的意义。 卢梭举例证明“自由必须以‘社会契约’为前提”,歌德说“只有法则才能赋予自由”。 让学生知道自由在西方资产阶级那里也不是绝对的,不愿忍受一切束缚的“自由”,只不过是散漫、习惯的小生产者天真的幻想。 现代意义的自由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同步迅速发展,从一开始就与“理性”和“法的精神”相辅相成。 这样说着,学生终于点头,真的理解了。

面对现代文学的挑战

近年来,西方现代派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无限制地蔓延到高等学府。 求知欲稍强的学生,由于缺乏分辨分析能力,对现代派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盲目赞扬和崇拜,无批判地活着剥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也给陈慧的教书育人带来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的挑战,陈慧决心更新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文案,增加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相关介绍和评论。 为了在讲课中提出有说服力的材料和科学论证,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这几年,他浏览了400多种相关论坛,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作品,记录了近百万字的笔记和摘录。 有些作品晦涩难懂,没有几十页的标点符号,他硬着头皮咬了好几口,做了翻译,终于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得了这个新行业的话语权。 他从1981年开始开设针锋相对地评论西方现代派的选修课,填补了教学中空空白,也开辟了教育育人的新天地,备受学生欢迎。

对现代派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陈慧在占有大量翔实的充分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批判和解体。 他并不单纯加以排斥和否定,而是首先肯定现代派文学在思想文案中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面,在艺术上也有所追求,并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解的观点,分解现代派产生和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根源,从而揭示现代派文学人物形成中的扭曲性、扭曲性

陈慧通过浏览美国大量原创作品,告诉学生事实上,现代派作品不是西方现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了现代派文学之外,西方现代和现代还有无产阶级文学、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处于中间状态的文学和商品文学、遭受性侵犯的反动文学等。 他的旗帜明确地传达给了青年学生。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现代派文学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艺术观以及作品中悲观颓废虚无主义的思想,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背道而驰,不符合中国国情。 直接引进西方现代派的一套并机械模仿,对我国文学来说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它不仅不是现代化的文学,而且会腐蚀人们的灵魂,成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文学。 我们的文学应该是激励和提高人民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文学,我国近年来一些作者的作品模仿了西方现代派的方法,急于流行。 这些作品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不一致,自然会受到网民的抵制和冷漠,失去网民。 陈慧事实求是、适当的分解论证、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讲解、知识与思想教育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兴趣,毕竟这个中文系高年级开设的选修课,吸引了外语系、政教系、理科系的学生,每次都有200多个座位的大教室。

“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面对现代文学的挑战和攻击,陈慧暂时不怕孤立。 他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写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和《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他》两部专著,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了空,许多大学文科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部分作为教科书 陈慧收集了大量的美国近代和现代文学资料,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美国梦”的文案,分别对美国梦的发生、迅速发展、蜕变、本质、分类及其在文学中的反映进行了主题论述。 1980年以来,他写了50多篇学术论文,出了3本专业书,去了南开大学、北京师大、河南师大、同济大学等10多所大学,开设了关于西方现代派的学术讲座和选修课。 听他讲课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标题:“记者站30年记忆拾零”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jj/1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