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1字,读完约2分钟

台湾《旺报》今天发表了台湾大学政研所陆生洪鑫诚的评论文章。 台湾方面目前正在讨论招生陆生的困境,其实很多都关注“人数”减少带来的冲击,明确了将陆生作为“生意”的经济账,但很少在台湾人才政策乃至两岸关系大局之下考虑。 目前,这种困境应该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反思。 否则,两岸变暖,台湾还有多少陆生的潜力呢?

评论如下。

今年的台校招收学士班陆生不仅名额减半,报名人数也只剩下1900人,比年高峰期的3572人,同样减半。 只是,前者的割伤是政策调整造成的,后者的割伤是陆生“用脚投票”,是符合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近两年来,“蓝天变绿”让陆生挫伤了来台意愿,特别是在两岸正式交流停止的情况下,陆生和家长担心赴台学习的风险是有道理的。

陆生在台湾的权利保障仍然任重而道远,尚未捆绑的“三限六不”系列歧视性政策,每次都被相关议题讨论,民间无法消除的“反中”情绪,反而引发了负面看法,使得《法案》的编撰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台校招收陆生遇到难题几乎是必然的。 对此,台湾方面出现了很多讨论陆生政策的声音,利益直接受到损害的大学校方也发出悲鸣。

台湾方面目前正在研究招生陆生的困境,但实际上大多只关注“人数”减少带来的冲击,明确将陆生作为“生意”的经济账,但很少在台湾的人才政策和两岸关系大局之下考虑。

从人才政策来说,台湾应该首先反思一系列的人才配置政策,不应该只专注于“招生”,而应该同等关注“招生后”。 也就是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招学生,也不是拿学费就结束了,而是在招学生之后才刚刚开始。 切实保障和维护所有学生的平等权利,才是“以人为本”,才能形成良好的声誉。 远而言之,来自台湾的对外来人才不友好的不仅仅是陆生吗? 多位台湾同学、朋友向我明确表示,觉得台湾对外来人才不友好,重视保护主义逃避国际竞争,限制人才流入,到底如何保持竞争力?

通过招收陆生,台校现在吃老本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追求经济效益,维持学校运营无可厚非。 但是,长远的规划不是通过提高成套软、硬件,保证平均教育质量来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吗?

标题:“招陆生不是做“生意”,台湾不能只算经济账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jj/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