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2字,读完约4分钟

冰果店(油画)李梅树(台湾)作1974年

夏天来了,我想开冰果店。 小豆、绿豆、八宝、仙草、爱玉、杏仁、布丁、菠萝、木瓜、酸梅汤大混卖。 这是三毛文案的段落,在台湾还处于禁地的20世纪80年代,文案中的冰果店、仙草、爱玉等,带动大陆的网民对宝岛有着更为神秘的想象。

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许多大陆人踏上了台湾的土地,亲身感受了以前文案中读到的阿里山、日月潭、牛肉面,还有芒果冰。

亚热带的台湾,一年三季都很热,多汁美味的水果丰富,白冰邂逅各种各样的水果时,洒上炼乳和牛奶,造就了台湾美丽的冰风景。

从南冰往北

台湾从南到北,有冰果室、冰馆、冰店,称呼不同,都是卖冰的。 这个冰指的是冰制品,花样很多,如果在冰上盖不同的碎片,就会被称为不同的冰。 大分豆类(小豆、绿豆)、果实类(花生、杏仁)、水果类(芒果、木瓜)。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店,这些店可能不大,只有十几张桌子,但顾客很多,甚至冬天也有人来吃冰。 关于美食的网站和博客,大多介绍美味的冰淇淋。

记者走在台南孔庙附近时,同行的台南人突然兴奋地指着油漆剥落的木窗小店说:莉莉·冰果室,还带着记者去吃冰。 门外站着等位的人,台南的大太阳也对冰有着执着。 我有点等不下去了,那个朋友说:“这是老店。” 有多古老? 陈水平和吴淑珍恋爱的时候在这里吃冰。 你算了,几年了? 老字号,终于让我们吃起了蜜豆冰,在雪白的冰沫上,依靠切成小块的西瓜、菠萝、芭蕉,混合着红豆、绿豆,宛如艺术品,冰凉香甜清脆,与朋友小口吃,海阔天空。

回到台北,称赞台南的冰,台北人不要,像献宝一样推荐台北的名店、永康街、台大,都有自己的冰品地图。 他们说:啊你没吃过那家的冰吗? 你不了解台北。

冰里创造性多

浇汁的冰块创造了美食和产业,压倒了哈根达斯的风头。 这要感谢台湾大小冰品店的创意和精心。 台湾最早的冰块是清冰,切成大块冰块,淋上糖水,做成炎夏的清凉剂。 除了清冰之外,加入各种美味材料的冰块层出不穷,牛奶、芒果、小豆、爱玉、花生、冰块也按口感水平分为刨冰、雪片冰、棉冰,一碗冰块做得五彩缤纷,风生水起。

由于制冰者的创意无限,冰品销售将在台湾各地根据自己的物产开发新的冰品,留住老客户,吸引新的买家。 在台湾,在澎湖吃仙人掌冰,在台东吃释迦冰,在高雄吃芋冰,在屏东吃芦笋冰、人参冰、芝麻冰、核桃蛋黄冰。 每个冰店都有法宝,有的保证没有添加剂,有的表示降火滋补,有的以当天采摘为荣,做自己的绝活,不盲目跟风模仿别人。

冰变成了集体记忆

台湾作家周芬伶说,60年代的南方,我家离夜市很近,夜市第一个三角窗——冰果室,年轻人约会的好地方,如果是中学生,各自带着死党,4个人在包厢眼神交流,死党意见非常重要,双方都结了特别的巴结。

无论出生在哪个时代,冰品都会成为台湾人共有的美味,冰店也成为共有的集体记忆。 正是因为这个记忆,一杯冰附加了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

台湾吃冰的历史少说也有一百年了。 台湾地方特色的冰品最早出现在日本殖民时代的日本料理店,这样的店还是以茶为主,小吃和水果是佐茶的店。 日本战败离台后,以日本人为支出集团的咖啡店生意很难做,纷纷转型,变成冰果室,也有人只卖冰和水果。 此后,夜市和剧场附近开设了冰果室,过夏天、歇脚、约会,各种冰品成为大众日常小吃,台湾吃冰的风潮代代相传。 现在,去台湾的大城市,不管是夜市还是冰店,都可以品尝到各种口味的冰块。 冰中有当地的物产、风情,也深深地隐藏着台湾人的生命故事和记忆。

标题:“台湾冰品文化”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