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1字,读完约5分钟
台湾人非常崇拜月亮,开始被称为月亮之母。 中秋节,大人叮嘱孩子不要指月亮。 那是亵渎月亮。 中秋之夜,人们要在月光普照的阳台、院子里摆桌子,把月饼、时令水果放在陈上献给月亮妈妈,以表示月亮造福人类的感谢,沐浴在月亮妈妈的祥辉中。
芋头的好意
台湾民间有句谚语“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意思是中秋节期间的芋头最好吃。 台湾人对芋头感情很深,拟人化将芋头分为芋母、芋头、芋孙。 节日期间,大多数家里都会购买芋头,做芋头饼,煮芋头饭,蒸芋头汤,磕芋头泥,炸芋头枣,简直就是大观的芋头全席。 中秋之夜的拜月妈妈当然也不能少8月半芋。 人们视芋头为其余,隐喻年年有余,以此作为丰收的好兆头。 台湾高山族雅美人崇拜芋头,视芋头为鱼。 中秋节期间新船下水的话,必须将自己家里种的芋头运到新船的压舱,切彩仪式的第二天将芋头从船舱里运出来送给亲戚和附近。 台湾民谣中唱芋的人也不少。 其中广为人知的《天乌有雨》唱道:“天乌,有雨,阿公抬着锄头挖芋头。”
为博览会增添雅趣
博饼是台湾地区中秋节以前就开始流传的节俗游戏。 据说35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了解开士兵中秋相思之情,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后来,这个游戏传到了台湾。 博饼由等级大小不同的63枚月饼组成,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设有状元饼1枚、探花饼2枚、榜眼饼4枚、进士饼8枚、举人饼16枚、秀才饼32枚。 博饼的话,拿6个骰子扔到大碗里,谁博得规定的分数和颜色就会得到不同水平的月饼。 清代干隆年间布政司钱琦在《竹枝语》中写道:“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沉醉桂堂东。 研究朱滴露书元字,奇呼庐一投。 清代《台湾府志》中有记载,在晚上(中秋之夜),士子为宴会赏月、做中秋饼、扔朱之书原字、扔四红,取得秋闵夺元之兆。 300多年来,中秋节博饼盛行不倦,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柚子宴游子
中秋季节的水果中,柚子柚与佑有谐音,有大佑大的意思,是台湾人最喜欢购买的供应月佳果。
中秋节是柚子大量上市的旺季,节日里人们吃太多山珍海味,吃柚子可以帮助消化。 台湾人的习性是在中秋举行剥柚子、吃柚子的比赛,增加节日的快乐气氛。 也有人用柚子雕刻可以鉴赏的装饰品,制作可以装饰的艺术品。 另外,旅行的外游子在中秋节回家乡,村民们作为习性举行柚子宴(游子宴的谐音),为他们洗尘受风。 柚子宴上点柚灯、摆柚碗、喝柚茶、吃柚糖,真有情趣。
土地公杖
在台湾农村,过中秋节的时候,人们要献上祭礼、水果去拜访土地公。 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护神,崇拜土地公源于人类对土地的信仰,主要是为了祈求生命的繁殖和农作物的丰收。 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有在田地里用土地公杖,即竹子夹着土地公,插在耕作的田地里的习性。 在众神明里,土地公不是高大的神,他宁可接近人类。 因此,台湾人民遇到困难,要找土地公,祈求丰收、生意繁荣,甚至治病、晋升、跳槽都要求助于他。 由于台湾地方的土地公特别多,所以有一种说法是田头田尾土地公。 另外,台湾地方南部森林茂密,中秋那天,那里的农民们有祭祀树木王公的习性。
中秋节吃烤肉
现在台湾地区的中秋节被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中秋烤肉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节日晚上,公园、景区、河边、操场、学校操场,甚至街道两旁和大楼公寓楼顶都弥漫着烤肉、千户、大街小巷炭火烤肉的特殊香气。 据说台湾中秋节烤肉盛行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当时,酱油企业品牌的广告语是烤肉万家香,但这个广告语不仅是酱油,也引起了人们的烤肉热情。 于是,中秋烤肉逐渐演绎成新的民俗。 另外,除农村外,现代许多台湾地区的人都住在高楼大厦中,很难看到月亮。 农历八月秋老虎有时发威,外面凉爽内热,适合户外活动,所以家人、同事、朋友邀请烤肉看月庆中秋节,各地方政府也喜欢在空广阔的地方举办大型中秋烤肉活动。
解谜庆祝佳节
中秋节高秋爽朗,台湾地区习性社会戏剧和猜谜。 台湾着名学者林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道,闽南人移居台湾(地区)后,中秋月家家户户除了祭月、月见外,还有戏剧报酬神。 其实,台湾地区中秋之谜会比戏剧报酬神还盛行,节日期间气候不冷不热,特别适合在室外公共场所举办灯谜会。 中秋节是继元宵节之后的另一个团圆节,在台湾地区的中秋节灯谜会上,团聚、怀乡、思念亲人的谜团不在少数。 例如,低头思念故乡(台语老歌一)谜底:《月夜愁》。 慈母手线(京剧名二)谜底:《打堂》、《缝衣》挂月自照(台湾著名作家1 )谜底:余光。 谁是故乡之情(中药名二)谜底:熟地、当归、等。 另外,台湾地区的灯谜比较通俗,无味之泉(台湾地名1 )的谜底:像淡水。 饮水思源(台湾地名一)谜底:知本。
台湾地区中秋之谜会多在公园、广场、寺院举行,猜谜形式类似于台湾的要点——祖居地闽南的太鼓悬浮推测。 发现两岸习俗相似,谜底相通。
标题:“台湾中秋节风俗”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