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2字,读完约4分钟
作为历史的见证,台湾的眷村无法逃脱在都市圈的潮水下消失的命运。 其派生出的副产品眷村菜,没有随之尖叫。 在台湾饮食界开拓新的道路,自成一家。
1949年,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和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来到台湾,相继建立了700多个眷村。 这些家庭保存着大陆各省的风土人情,以独特的村落形态,发酵着独特的眷村文化。
台北地标101大楼脚下,保留着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这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台湾眷村的基本特征:黑瓦、竹筋、泥墙、狭巷、竹垣分隔的庭院中,随意生长着九重葛、扶桑花、七里香。
眷村初代张天智守护着四四南村,经过了64年。 他现在的身份是台北市信义区景新里长。
他告诉记者,眷村料理是即兴料理,按家里的食材做菜,不属于任何菜系,可以说是简陋简单的私房菜。 对眷村内的人来说,眷村料理是故乡料理,是浓浓的母亲的味道。 对眷村外的人来说,眷村菜是外省菜。
张天智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眷村的妈妈们给孩子们食物,努力形成简化材料的清贫眷村烹饪风格。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图是让家人吃饱,吃得开心。
他打个比方,他家兄弟三个,妈妈每天做饭五毛钱的豆腐,五毛钱的蔬菜。 但是豆腐有红烧、凉拌、干煎多种方法,也可以放香肠。 家里的腌菜坛依次放入萝卜、黄瓜、豇豆、卷心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入辣椒、花椒、肉末进行翻炒。
据老一辈回忆,家族村民最看重的是军人的家族补给证。 按年龄分为小口、中口、大口三个阶段,按月补给米、油、煤、盐等,蔬菜肉食要自行追求。
担任眷村文物馆导游志愿者的阮小姐姐表示,眷村人情味浓厚,与邻居共享私房菜是所有眷村生活的常态。 眷村小时候,谁家的饭菜香味更是热门话题,引起了妈妈们的好胜心。 彼此取经,改良口味:湖南菜太辣了,北方妈妈会加减调料。 安徽豆腐坤太素、上海妈妈和狮子头眷村在抱团时洋溢着温暖的邻里情谊,成为江南北家乡菜的交流中心。
中国人的主食大多在南美北侧,眷村以北方人居多,面食文化至此进入台湾菜单。
1952年出生于眷村李国健,祖籍山东临沂,他的眷村形象,散发着山东馒头特有的香气。 山东馒头是哪家的主食? 炸酱面、麻酱面、阳春面、葱油饼、烙饼、卷饼、图案新颖的面食,满足村民的肠胃,安慰乡愁。
眷菜有推介语。 虽然是很日常的东西,但是让我想起了漫长的岁月。
村子老了,孩子大了。 现在分布在台湾的700多个眷村所剩无几,炊烟四起,鸡犬闻到气味的景象消失了。
眷村菜经过60多年的传承,没有变。
台北有名的眷村料理馆忠南料理店是一家有61年历史的小料理店。 61年来,店里的陈设几乎没有变化,当初有几张桌子,现在也有几张桌子,是因为常客不想让上司装修。
小眷村饭馆,很多人都坐满了,有时顾客饿着肚子等着,或者叫打包销售。 一种叫五更肠旺的川菜,被认为是当家菜。 以前的士兵是用肠子、蒜苗和辣油做军队大锅剩菜的大杂烩。 同样也有烧饼。 眷村的妈妈吃了吃剩下的葱油饼,第二天用放入白菜、萝卜等做成的大锅炒。
多个慕名而来的客人,夹菜门口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家常菜啊。
不变的是基础,变的是形式。
在台湾,一些眷村菜店经营着怀旧的气氛,军服、奖状、头盔、避难时的船票、由弹药箱改造而成的家具、桌子上供应着很多辣油、酸菜。
吃到一半,店里就会放老歌,增加村菜的另一种味道。
面向快节奏的年轻一代,网络上掀起了眷村料理的热潮。
豏菜网店的豰妈妈从4年前开始在网上贩卖。 迄今为止她的招牌狮子头卖了一万多头,业绩以倍数增长。 豰母说眷村料理多为家庭口味,卤味、面类特别受小家庭欢迎。 有些老人怀念眷村热闹的除夕,邻居之间互送团年菜,指定后代在网上点眷村年菜,品尝记忆中的古老味道。
福忠字号,主营为眷村各种酱料,其酱料每月可销售5,600罐,销往香港、大陆。
标题:“不变的眷村菜”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