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3字,读完约4分钟

与西门町潮起潮落的现代气息不同,艉岬还沉浸在过去的时间里,一切都是古老的台湾、古老的台北,连空气体都弥漫着过去的味道。 西门町和艋岬乘坐捷运只有一站。 虽然只有1000米远,但好像是两个世界。

早上6点,西门町还在睡觉,我的同伴一只胳膊老宋也还在睡觉,我一个人来到西门町捷运站,花台币20元在自动售货机买了塑料币,进入了空空摇晃的站台,只有1分钟

台北的龙山寺建于1740年,长达200多年的香火绝顶,信徒众多,都受到礼貌崇拜。

艉原指小船,后指小船凝聚的地方。 那时原住民平埔族人用皮艇从淡水川上游运输农产品和汉族交易,平埔族称皮艇为艉( moungar ),后来取闽南语发音monga,成为艉地名的由来。 日治时期,艉楼因台语发音与日语万华相似,被易字而万华。

老人总是早起,艋岬就是这样的老人,比青春西门町起得早。 老房子下面的街道,挤满了摩托车和行人。

电影《艋岬》中有独白介绍这个地方的话。 这里是从日本时代开始台北最热闹的地方。 说台北的繁荣始于万华也不为过。 这条台北西区最早形成的街道是由于河运而开始迅速发展的内港。 雍正初年( 1723 ),福建泉州人渡海来到这里,盖了几幢茅屋,以卖红薯为生,逐渐成为小村庄,称为蕃薯市。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艉岬,第一次也是前几天早上,8、9点,天阴了。 独臂老宋看到这样的场景,兴奋地说:“这就是‘艋岬’,这就是旧台湾。 画中的老台湾指着自己,做了88个手势,介绍了在这里遇到的马来西亚女性。 老人告诉我上个世纪在北京半年,北京女孩半年,眼中闪过过去的风流。

我突然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来客。 很多电影中,大部分是退役的台湾老兵,大部分是生意。 台客们西装革履,大花衬衫,大金项链,粗金戒指。

艉岬的青草巷以葱郁的药草而闻名,每家青草店都摆放着葱郁的药用植物。 早上,当我进入正在筛选这种药草的店里时,浓重的青草的香气也迎面扑鼻。 这确实是几百年来艉岬的味道。

草巷草药的来源,以台湾本地生产为主,种类多达200种。 草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据说到了夏天,变成草茶冰凉退火,骑摩托车上班的年轻人,不停车,喝一杯草茶,打起精神,灰尘消失,留下了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背影。

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说。 在台南、鹿港、艋舺,是清代台湾南、中、北三大繁华街道。 艉楼最繁华的地方是奇怪的街道去皮宿舍。 据说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这里剥树皮,命名为剥皮宿舍。 电影《艋舺》取得了巨大成功,剥皮宿舍的名声与日俱增。

台北市政府花了4亿多新台币改建剥皮宿舍老街多年,使剥皮宿舍成为台北特色旅游老街。 剥皮宿舍的街道不长,只有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大多是一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红砖是黑瓦和深褐色的木门、木窗、闽南式的骑廊,看起来很古朴。

今天是台北少有的晴天,剥皮宿舍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还是老样子。

在艋岬,茶馆、钟表店、补习班、米店、浴室、理发店、日式旅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样子。 电影《艋岬》在这里取景。 在这里,电影里经典的场面随处可见。

就像所有古老的草根城市都有很多庞杂的地方势力一样,艉楼繁华、生猛也一样,这就是电影的由来,就像香港黑帮电影故事总是发生在旺角、油麻地、庙街一样。 台北是个房子很低很旧的城市,艉楼是其中更不现代化的街区。 密密麻麻的矮房子狭窄得只能互相独自通过,颜色异常鲜艳的寺庙香气浓郁,烟雾弥漫。

龙山寺的佛事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持续着。 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我内心非常尊敬信仰佛教的人。 当然,哪些真正的佛教徒? 早上,我在龙山寺拍了照片。 除非我的镜头见到他们,否则他们不看我,专注于佛,观察我不存在。 信佛一到这个境界,我就无从下手。

年轻女孩信仰佛教,如此虔诚。

桌子上满是贡品,佛友们还在排队,绕着寺庙走一圈,在主殿前拜佛,佛教音乐环绕,一些做完佛事的佛友节俭的贡品,准备带回家。

电影《艋岬》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踏入黑暗的道路就像抽了一签,最后不是流亡天涯,而是惨死街头。 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信佛总是比进入黑道强百倍。

博客/ s /博客_ 5d B2 e 65e 0102 ECNJ

标题:“台北艋岬:尘封的场景和味道_台北旅游_台湾岛旅游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