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83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张云龙)我需要一小块田地。 不能铺绿草。 有土的话,让孩子搬砖,浇花,种菜,喂家禽。 早上有公鸡喔喔叫的声音。 我家附近有几棵树。

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愿望”中写下了对故乡的梦想。 1966年他自己设计的住处在台北阳明山建造,梦想变成了某种真相。

现在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故居,东边的阳明山、西边的风景是观音山、淡水河,下面的例子是被绿色覆盖的台北天母。 除了境清幽外,故居还结合了四合院的框架和西式设计,兼具东西方风格。

开车沿着山路慢慢北上,故居在马路的左侧。 白墙配蓝琉璃瓦,墙上镶深紫色圆形窗。 从西式拱门进去,透过天庭,可以看到角落里的池塘清泉环流,布满鱼头。

沿西班牙式螺旋柱竖立的走廊通向各个房间,右边是书房和卧室,前面过中庭是原来的主家餐厅和客厅,现在作为营业餐厅开放。 左边是原主人的车库,现在作为阅览研讨室进行了整修。

林语堂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和夫人廖翠凤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 林语堂于1976年在香港病逝后搬到台北,享年82岁,现长眠于故居后园。

出生于福建龙溪的林语堂曾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因为翻译幽默( Humor )这个词,提倡幽默文学,获得了幽默大师的名字。 他是20世纪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人物,着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英语名著。

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的文学成就,获赠廖翠凤先生的藏书、著作、手稿和遗物,1985年开放故居为林语堂先生的纪念图书馆,从2002年起更名为林语堂故居。

今年秋天,即将上大学三年级的东吴大学社会系女生王怡庭每周抽出一天在这里担任解说员,至今已有一年。 她邀请记者参观了故居。

林先生是福建人,接待通常是故居门口中庭前的客厅,书房是更私人的地方,林先生只用来接待特别好的朋友,比如钱穆和张大千。 王怡庭说。

书房的角落里挂着两张林语堂、钱穆、张大千的照片。 照片下面是林语堂采用的桌子。 上面放着台灯、页码机、呈台灯形状的放大镜、打字机。

据王怡庭介绍,林语堂喜欢在桌子的七分庄重中乱了三分。 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牛肉干、花生和糖,抽屉也作为放脚的地方被打开着。 林语堂喜欢把双脚放在踏脚石上,用木板衬着稿纸放在膝盖上写作。 晚年正是在这里完成了登峰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

林语堂还是个发明家。 在书房的另一边,小林语堂先生发明了特展。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和基于此的明快的中文打字机。

据介绍,1947年林语堂在美国耗资12万美元的巨大工程师按照上下形检字法设计了键盘代码,制造了一台明亮的中文打字机。 这台打字机只有64个键,每分钟最快可以打50个字,可以直行书写,可以拼9万个中文,而且不用训练就可以操作,所以非常轻便。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发生内乱,制造商不愿意生产,林语堂也濒临破产。 之后,明亮的中文打字机键盘被允许用于IBM的中文翻译机器和Itek企业的电子翻译机。 林语堂去世后,神通计算机也用上下型检字法发明了简易输入法,使这项发明的影响更大。

林语堂的其他生活发明包括可以自动填充牙膏的自来水牙刷、桥牌自动出票机等。

穿过书房,来到了林语堂的卧室。 床边放着林语堂迷恋的灰色中式长衫。 他喜欢搭配中式长衫和西式鞋。

王怡庭说,林语堂喜欢躺在床上看书。 因为这么舒服。

我相信最好的姿势不是全身躺在床上,而是用柔软的大枕头高高的,让身体和床站在30个位置,一只手或双手放在头后。 在这种姿态下,诗人写出不朽的诗,哲学家想到惊天动地的思想,科学家就能完成划时代的发现。 追求闲适的林语堂曾经这样写道。

参观完卧室后,来到最西侧稍大的房间,这里陈列着林语堂夫妇使用过的沙发和桌椅,包括他自己发明的一套饭菜和桌子。 椭圆形的桌子伸直了,每个餐椅的椅背上都刻着小篆书的凤字,象征着林先生和妻子的恩爱。

老师写的不是为了斋的四个大字挂在墙上。 王怡庭说,老师一开始以自己的书房为名,取义做某事,做某事。

陈列室的角落里陈列着他用过的管子。 林语堂的烟不离手,他说:“我所有的复制品都是尼古丁构成的。 我知道书的哪一页尼古丁最浓。

进入旧居,中庭正面的营业餐厅,原来是主家餐厅和客厅的地方。 推开木门,拉长的阳台是林语堂生前经常来的地方。 林语堂生前黄昏时,嘴里叼着烟斗,喜欢一个人坐在阳台上。 他写道,看着前山渐渐在夜晚朦胧中下沉,下面航母的灯光闪烁,清风徐来,如果你在想什么,就什么也没想。 亦快哉!

餐厅提供的厦门蒸鱼排、无锡排骨肉等是林语堂生前喜爱的菜肴颜色。 林语堂的故居主任蔡佳芳告诉记者,林先生生前非常喜欢吃鱼,住在附近的朋友张大千有时会带活鱼来,给林先生吃。

现在,慢生活的概念在台湾很流行。 蔡佳芳认为,这种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理念林语堂已经在“生活的艺术”中得到了表现。 跨越一个时代,老师的书今天读起来还很有用,不远了。

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热络,林语堂的故居也迎来了多位慕名而来的大陆游客。 人们越了解林语堂,就越明白他其实是个风趣亲切的文人。 蔡佳芳说。 完)

标题:“台北林语堂故居感受“生活的艺术””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