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9字,读完约4分钟

台北3月29日电题:《台湾纽扣雕第一人》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记者毕永光路梅

“台湾纽扣雕第一人”廖德良的工作室位于台北西门町开封街的旧大楼里,墙上挂着书画名家赠送的书画,架子上陈列着许多学生可以学习的印石纽扣雕初胚。 在窗边长条的工作台上,廖德良正指导三名学生雕刻印章按钮。

去年6月,被业内誉为“廖一刀”的廖德良被福建省文化厅查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传承人,成为第一位获得福建省非遗传传承人好评的台湾同胞。 在此之前,他被台北市文化局审定为“无形文化资产之前就被艺术存续者”。

图章是印章上部的装饰。 台湾不生产印章石,当然是在印谱雕刻之前就传下来了。 廖德良与钮雕的缘分,始于与福州印石世家“青芝田”的后代陈可骆相遇。

边缘接触纽扣雕刻

廖良祖籍安溪,1945年出生于台湾新店。 从14岁开始在台中跟福州的师傅学木雕,17岁就成为师傅。 与陈可骆相遇那年,廖德良才刚刚20岁。

陈骆来自着名印章石寿山石产地福州。 20世纪50年代,陈可骆两岸对峙滞留马祖。 几年后,他带着寿山石辗转移居台北。 1964年,陈可骆得知从韩国运到台湾作为耐火砖材料的叶蜡石和寿山石性相近,顺利购买了几批,找到廖德良帮助雕刻印扣。

寿山石雕分为东门、西门两个流派。 廖德良说,陈可骆虽然不从事雕刻,但他很了解寿山石和西门派的风格,在他的指示下,加上自己的木雕基础,很快就上手了。 后来,廖德良又结识了来台的东门派元老林元珠的嫡孙林天泉,借鉴了东门派雕刻技法,有了融和的机会。

“我倾向于西门派。 概括起来就是“圆拙”两个字。 西门寄着沉重的写意,难也寄着写意。 ”。 廖德良说。

我拜访了寿山,但有个愿望

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陆的巴林石、寿山石开始大量进入台湾。 “我最喜欢雕刻寿山石。 寿石文化底蕴深厚,质感好,品种繁多。 ”。

与寿山石朝夕相处,廖德良心中一个愿望也更强烈了——访问寿山石产地。 1987年上半年,他途经香港辗转来到福州,迫不及待地在朋友的带领下直奔福州北郊的寿山乡。

当他踏上寿山村生出田黄石的小田地,望着产出寿山石的山峰时,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随后,他先后二三十次访问寿山,拜访石农,打开勘探孔,加深对寿山石品种、特点的了解。

廖德良去福州的另一个重要旅程是去看望1983年回到福州定居的陈可骆。 陈骆请厨师在家做两桌酒欢迎他,分手时依依不舍。 “陈老和我父亲同年,我们的关系是母子、有师有友。 ”。 廖德良说。

淡泊名利支持后辈

廖德良告诉记者,现在接单雕刻很少,第一精力都用在带学生上。 “两岸都承认我是印笼雕刻的传承者,我就必须履行责任。”

近十年来,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廖德良陆续接受了一点点学生免费跟他学习,目前还在学习的有五六人,大部分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 黄心音在台湾艺术大学学习古迹修复,目前在廖德良的实验室学习了七八年,他说:“第一,我相当享受雕刻的过程。” 为什么能忍受心性学习,很多时候年轻人看着无聊的雕塑。 黄心音说,这是因为他钦佩老师淡泊名利,支撑着后辈的人品。

关于当今许多雕刻师大量使用雕刻机的方法,廖德良并非如此。 他除了多次钻头外,其余的雕刻过程都是用雕刻刀完成的。 “书法要磨笔,雕刻要自然地磨刀。 借机过多的作品缺乏灵性,不堪入目。 ”。 他重视按钮的文化含义和玩法,说:“好的按钮一定会看着想摸的。”

廖德良职工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寿山清远”的图。 这是他2005年请画家朋友用实景照片描绘的福州寿山村一带的风貌。 “右边的山出产高山石,远处的山出产杜陵石,田黄在山脚的这个地方……”

廖德良说,台湾篆刻和纽扣雕刻艺术来自大陆,两岸必须加强交流才能传承。 他这几次访问大陆也带着学生们去了。 “纽扣雕刻艺术在台湾一定会传承下去。 有自信”(完)

标题:“台湾写真:“台湾钮雕第一人”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