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3字,读完约5分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濮阳信息港台北9月2日电(记者陈君查文旷)台风临近,8月下午,在台北长春路的旧公寓,围绕轮椅老人,详细诉说了73年的回忆。

“家人在一起很辛苦”九旬的王淑兰和从湖南跨海来的11位亲戚握手,接受了后辈的问候。

看到这温暖的场面,客厅一角的台湾女孩周思妤湿了眼睛。 这是她负责的大陆“今天的首页”网站“两岸寻找亲戚”项目的第34个成功案例。 这个项目致力于帮助海峡两岸失散的家庭团聚,累计帮助了54个家庭。

“我们用科学技术弥补历史带来的遗憾,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周思妤说,参加这两岸公益服务,能帮助在茫茫人海中分隔两岸亲人的梦想,非常有意义。

王淑兰出生于1928年,年纪很大,记得小时候最早住在湖南邵阳的一个叫“乌鸦庙”的地方。 当时的抗战军兴,她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湖南晃县。 后来,父亲去世了,到家后想到了困难,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离家从军,与家人断绝了联系。 1949年,王淑兰随军来到台上,结婚生子,从未回过湖南老家。 1987年两岸恢复交流后,她也有信或请求人协助,但没有亲属信息。

年龄越大,越会思念故乡。 “祖母说很遗憾,连为母亲立碑的机会都没有。 ”。 王淑兰的孙子柯力群说:“如果能找到家乡的亲属,我想为祖母实现愿望。”

今年5月4日,柯力群发电子邮件,向“两岸寻亲”项目求助。 周思妤说,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方法访问现场,沿着门牌号码找,那就是在海里捞针。 “所以,我们整理了寻找亲戚的新闻,5月7日通过《今日头条》的地理推送,为湖南邵阳的客户准确提供“弹窗”。 ”。

加快了寻找亲戚的过程,项目组把新闻交给了湖南的当地志愿者,请他们协助。 “在邵阳只花了25个小时就找到了王婆的亲人,”周思妤说。

“真的非常感谢! 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王淑兰老人拉着周思妤的手说。

今年28岁的周思妤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新北女孩,并不是在大陆去台老兵的后代。 “一开始我不知道退伍军人的历史,但通过这个项目,我慢慢了解了那个大时代许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避难。 ’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晚年有一点点遗憾。

台湾大学毕业后,周思妤进入了媒体工作。 在教育信息上奔跑的她发现更多的大陆大学在招收台湾学生。 正好朋友在西进学习,她也在想“为什么不试试呢”。

周思妤说,作为信息人,我想去越来越多的地方看看。 “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如果我能去大陆学习、工作,将会更有利于未来的快速发展。 ”。

年,她进入北京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读研究生。 笑着说,由于在北大遇见了各地的“学霸”,自己的上进心也更加被激发了。

北大毕业后,周思妤报名了进入“今日头条”的搜索项目,交接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台湾退伍军人进行的搜索。

“前三个两岸找亲戚的例子不是我拿到的,剩下的我都参加了。 ’周思妤说,老兵老了,项目队的同事总是在和时间竞争。

周思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90岁的苏州籍老兵帮助找两个妹妹。 兄妹们在网络视频上见面,睡在床上的妹妹对着镜头说:“终于找到了哥哥。 说“很开心”。

当时天气寒冷结冰,兄妹约定春暖花开后回老家团聚。 但是,让周思妤伤心的是,86岁的妹妹没能等到春天。

周思妤感慨道,老兵渐渐凋零,亲情不可等待,必须尽快完成他们的愿望,不要遗憾。

随着“两岸寻亲”项目在台湾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退伍军人后代在寻求帮助。 周思妤说,一开始我不太清楚退伍军人二代对大陆亲属有多少感情,但接触后,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想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根在哪里。 “这些‘寻找二代’想延续父辈时空两岸的亲情。 我也体会到两岸中国人藕断丝连,密切。 ”。

深厚的亲情,让周思妤越来越忙了。 她今年只回过三次台湾。 除了春节和家人团聚外,其他两次都是为了帮助别人团聚。 前一天从北京回到新北,结束了王淑兰奶奶一家的团聚,周思妤第三天又不得不回北京解决另一个项目。

那是一位98岁的台湾老兵在山东烟台找孙女。 老人说是晚期,医生只剩下半年的时间。 现在他的亲人正在赶手续准备来台。

找更多的人,周思妤招了两个台湾实习生,他们都是退伍军人的后代,在北大读研究生。 他们必须踏上姐姐走过的路,一起见证越来越多两岸亲情的故事。

在北京三年,周思妤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得到了爱。 虽然唯一不习惯的是胃,但是还是会想念故乡的味道。

夕阳西下,王奶奶家摆了一张桌子,变成了台湾风格。 柯力群说,今天全家时隔73年的团圆饭很好吃。

周思妤小声地和大家道别。 她说父母也等着回家吃饭。

牢笼:汪梦唐

标题:“台湾青年助老兵两岸寻亲:用互联网结束历史遗憾 – 台湾资讯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