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1字,读完约5分钟

到访台湾的大陆游客都深受台湾人的素养,台湾人所体现的内在修养和文明来自哪里? 这是我到台湾以来,一直在寻找的台湾秘密。

中华历来流传着文化浸润,温良恭俭在思想下培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公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当然是其中的一些解释。 但是,在偶然的机会里,我找到了另一个不准确但值得参考的答案——

在小寺庙的佛会上的感悟

来台后不久,由于气温骤降,小雨连连,我路过万华区西宁南街时,看了看寺庙,就进去躲雨了。

这是建于繁华繁华繁华繁华街道的寺庙,被称为法华寺。 大陆寺院常见的雄伟嵯峨、威武庄严,人来人往,小而安静。 整个寺庙只有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观世音、如来等菩萨,香客很少。 十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穿着黑色的海蓝,准备开念佛会。

一位老居士看到有人进来,小声问他是否想参加。 我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也不知道佛教的规则和礼仪。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答应了。

殿堂里的佛像、佛龛、香炉擦得锃亮,没有灰尘,佛堂的地板也擦得干干净净,进入佛堂居然就像进入自己的家一样,需要换拖鞋。

佛堂门口的楼梯旁边放了鞋柜,换了鞋,以拾音器级别进入佛堂。 在老居士的指导下,我站在了身穿黑海蓝的居士队的最后。

念佛会开始的法师敲击法器,带领所有居士按照礼仪绕过佛,拜佛,唱歌,烧香。 老居士带了本经书给我,让我和法师和居士们一起唱《炉香赞》。 清澈的法音漂浮在殿堂,就像从云中飘来一样,新的、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

唱着唱着,我突然想起,不远的西门町商圈人潮拥挤的街道旁,也矗立着古老而芬芳的天后宫。 大陆的寺庙多建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美丽名山大川,而台湾的寺庙则建在繁华的繁华街道上,紧靠充满商业气息的店铺。 这对信徒们平时烧香、拜佛、念经有帮助吗? 为了能在大街小巷找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把寺庙建在离居民生活很近的地方,方便佛教徒们把烧香、拜佛、念经看成日常生活,让他们时刻记住善行德吗?

脱了蓝的老奶奶们,很快就聚在一起讨论今天买了什么孙子们为什么高兴。 他们确实是住在附近的邻居。 每天读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信徒们多为女性。 温厚仁慈的母亲,当然养育了温厚温厚的孩子们。

挤满了虔诚的信徒

为了验证我的悟性,我暂时去了台北的几所有名的寺院进行了调查研究。

台北有三个捷运网站的名字。 寺院。 是善导寺、行天宫、龙山寺,位于最繁华的中心区或商圈。

谁也没想到,朝着善导寺大雄的宝殿不断绵延的忠孝东路,鸟居距离道路只有几米。 附近的善男信女,可以随时步行或坐捷运去大雄宝殿献香。 在大雄宝殿的佛堂,一点点的志工排列着花盆和花篮,准备清明节前举行的祈安大法会。 几个奶奶、一个爷爷、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提着包走进正殿跪下,虔诚地念经,然后前后离开。 一个衣着不太好的50多岁的女人,匆匆进来,跪在菩萨像前,三拜后,丢下两枚硬币,看硬币是朝上还是朝下,不满地又拜了三拜,硬币掉了下来。 就像三个一样,终于满足地离开了。

行天宫位于松江路和民权东路的十字路口,占据着最繁华的十字路口一角。 行天宫是台北市香客最多的寺院。 我去的时候,既不是周末也不是节日,但宫内排起了长队。 宫内的一位师傅告诉我,平时这里这么多人,周末和节日的人更多。

与在佛教寺院看到的略有不同,来天宫参拜的年轻人很多。 拿着书坐在后面的40多岁的男人对我说。 他并没有正式告诉我,但断断续续地看书,告诉我一些好的事情,我觉得很有好处。 这个没关系,所以来这里看书吧。

回到行天宫站,在车站入口标示的周边地图上,发现附近的寺庙非常密集,粗略地数了一下,竟然达到了18座寺庙。 在隔开行天宫街道的路上,还有三四座寺庙。 这些寺庙显然已经成为台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信徒们的频繁参加,这些寺庙就无法生存下去。

著名的艉龙山寺同样位于人口众多的地方,旁边有同样著名的艉夜市。 龙山寺前殿供奉着佛教观音菩萨,后殿供奉着关公、华佗、妈祖、朱熹、甚至月下老人等其他教派的神灵,他们前的礼拜者和信众一样多。 而且,信徒们在祭祀观音后,也可以祭祀道教和其他教派的神明。

现在,台湾约有8成的人有宗教信仰。 在龙山寺和行天宫,在大陆的寺庙里看到的和拍照的游客很多不同,在这里的寺庙里几乎看不到拍照,大多是虔诚诵经、虔诚祈祷的信徒,无论是否进入佛门,都会引以为戒。

台北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座佛道教寺庙。 加上未登记的佛道教寺院,以及大量的祖庙、关公庙、土地庙、王爷庙,每平方公里的寺院可能会达到几座到十几座。

标题:“寻找台湾人温和敦厚的秘密”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