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第一次到台北,你不容易对这个城市产生好感。 特别是在交通方面过了绝望的北京生活之后。 连台北的巴士都能让你绝对爽。 从东信义区到西台北站只需要20分钟。 从1997年开始,台北市在信义路、仁爱路、松江路、新生南路等道路上相继开设了公交专用路、公交优先路,其中仁爱路、信义路与台北市单行主干路勾结,只允许公交双向运行。 上下班高峰期,在这些主干道上坐公交车比开私家车要快。
但是从1986年到1996年,台北也经历了交通系统的严重失衡,台北人把这段时间称为交通黑暗期。 随后,台北市展开了各方面的缓解堵车行动。 在现在的台北,方便的公共交通成为了最可靠的方法。 我有很多相当拥挤的台湾朋友。 我除了周末去周边的温泉之外,没有开车上班过。 台北没有通过车牌和拍卖的方式限制私家车的数量,但台北的私家车只有70万辆左右,这个数字在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近年来开始下降。 私家车的减少与公共汽车系统的能力提高无关。
除公共交通外,多位台北朋友选择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 到处都是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城市,不会让你厌倦,也是奇迹。 这多亏了这些交通工具上的台湾人,驻京的台湾记者回到台北后,终于写了一句话:回到合并路上提前开灯、右转等红灯,将是行人不无视红灯的世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台湾人都对自己居住的城市感到满意。 例如出租车司机抱怨开出租车的人少了,收入好几年都没涨。 其实和北京出租车司机相比,我觉得这些司机是非常幸福的人们。 他们不需要支付后备费。 车是自己出钱买的,正式向个人账户申请。 但是,要使自己的车成为运行车辆,需要连续几年没有任何违规记录。 所以这些司机抱怨收入低,完全是因为供给太多,在台北几乎没有出租车难的问题,很多出租车司机给乘客发名片,打电话叫车可以享受折扣。
不满的人中也包括我的朋友。 有一次,和台湾朋友坐台北捷运(地铁),他朝地铁站狠狠批评了邓龙斌,发誓再也不投他一票。 我有困难的时候,他说他真的不喜欢我们市长郝龙斌,公共工程质量很差。 我在地铁里曾经遇到过故障,被困在那里,最后大家通过漆黑的地下道到达地面。
一次不愉快的坐地铁经历成为自己手里决定选票归属的理由,我真心惋惜邓伯村的儿子官二代邓龙斌失去了铁杆青营粉丝。
台湾的城市规划始于日治时代,最初实施城市规划的地区是台北市内,初期被称为市区修订,20世纪30年代更名为城市规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收容日本的新移民,但是拆除了台北的城墙,打破了台北和大陆多个城市一样规划结构的城墙组成的环路。
环线交通最初的目的是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但实际上,环路交通是向心性交通,其结果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疏解交通。 根据城市规划,台北的城墙被拆除,作为城市主干道整修,基于现有的盘式道路开放放射状的道路。 这些规划和建设,使台北市形成了现代城市的基本框架。 这条路不是特别宽的许多城市,即使有近70万辆汽车、近100万辆摩托车的高峰,车辆也在缓慢地前进,但很难想象通行顺利有序。
标题:“印象台湾:台北不堵车”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