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41字,读完约14分钟

       四川,正如其名,山川相缪而内藏锦绣。四川省甘孜州的乡城县,如这山川中孕育而出的明珠,令人神往。然而,原本生养乡民的大山,却禁锢了思路、挡住了销路、阻断了幸福路。对此,四川省“两项资金”,如同千年前要移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愚公,四十多年来勤耕不辍,用真心换民心,让大山深处的乡城县找出路、谋发展,呈现出车行其道、货畅其流、产业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发展态势。“心灵的守护”他叫吴远胜,是“两资”工作的见证者之一。先后在乡镇、县委宣传部和乡村振兴局工作,走遍了乡城县的山山水水,是当地干部群众的老朋友,人缘极广。吴远胜:“我们这个地方海拔2750米,旁边就是美丽的硕曲河,这里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食桃李,冬享暖阳,被称为康巴小江南,我们的白藏房是乡城特有的建筑风格,被称为乡城人文三绝之一。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看见了乡城县旅游业蓬勃的发展,在两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之下和大家的真心帮扶下,我们的老百姓呢,很多都自己开起了民宿。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青德镇。”

   

       2020年,四川省“两项资金”投入300万元,帮助青德镇发展旅游经济,青德镇通过新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民宿综合发展模式,境内打造了高端民宿5家、普通民宿18 家,其中19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天,吴远胜将带我们探访普通民宿的代表之一,阿早木呷家的康萨庄园。阿早木呷:“来把这个梨寄给昆明(的客人)。”阿早木呷的儿子丹巴:“又要免费的寄吗?”阿早木呷:“现在政府的政策这么支持我们,我们两个也要懂得回报,该送的要送!明天就把它寄出去。”丹巴:“好嘞”吴远胜:“阿早木呷,丹巴。”阿早木呷:“小吴来啦!”吴远胜:“我们到青德来,看一下你们民宿的发展情况。”阿早木呷:“吃个梨,原生态的没有打农药的。”吴远胜:“谢谢!”阿早木呷,今年57岁,是参与乡城县青德镇第一批民宿试点的村民之一。 几年前,阿早木呷家刚开始修建民宿的时候,青德镇的旅游产业设施还不够完善,房子是建好了,路况差交通不便,周围没有特色的文化吸引力,民宿生意怎么兴旺的起来呢?在乡民们一筹莫展之际,乡城县两资办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两项资金将帮助青德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民宿,建设产业园。几年后,两资的努力得到成效,青德镇旅游业的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也吸引到了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凭借着特色全域旅游的发展,创建了青德藏乡田园4A级景区,又新建起了香巴拉文创园区、香巴拉非遗传习馆、香巴拉猫文创中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打卡点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带动周边发展。“田园白藏房”更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特色景观。伴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丰富,阿早木呷一家的白藏房民宿也步入了正轨,生意越来越红火,发展民宿成为当地民众最有效的致富方式。

       阿早木呷:“喝酥油茶了!”阿早木呷的孙儿:“来了!”对于如今的阿早木呷一家来说,白藏房不仅是他们的信仰,更是通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桥梁。孙儿:“爷爷,为什么乡城的藏房是白色的呢?”阿早木呷:“为什么藏房是白色的呢?白云是白色,雪山是白色,哈达是白色。每一年我们都要为白藏房灌一次(白泥),到后来乡城就有了一个白色灌礼节。”说起一年一度的灌礼节,那是青德镇的旅游旺季。每年秋天,乡城县的百姓会爬上房顶,为房屋浇筑上白色的泥浆,为自己的白藏房“添上新妆”。灌礼节前后,就是阿早木呷一家最忙碌的时候。泽仁藏格是阿早木呷的女儿,她每天负责民宿里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打理客房卫生和准备客人的餐食都离不开她。丹巴:“姐,我们今天采的新鲜松茸,下午可以给客人做个松茸炖土鸡嘛。”阿早木呷的女儿泽仁藏格:“可以嘛,那我现在去准备了哦。”丹巴:“好的好的,辛苦了!”这天,泽仁藏格为客人制作了乡城的地道美食:松茸炖土鸡。阿早木呷:“玩的开心,扎西德勒。”泽仁藏格:“这是我们当地的松茸炖土鸡,大家吃哦。”歌声中,阿早木呷一家平凡又美好的一天结束了。第二天清晨,泽仁藏格早早地起床为客人们准备早餐,这样的生活让她感觉到充实。在青德镇,和泽仁藏格一样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的,还有青德镇皈院民宿中的管家洛绒次姆。

      洛绒次姆:“我叫洛绒次姆,土生土长的乡城人,我以前在学校学的是幼师专业,毕业之后在稻城那边工作,后来因为还是想回到家乡这边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发现这边的旅游发展的也特别好,自己也想从事旅游方面的工作,感觉未来的就业前景会好一些。但我当时对旅游是一窍不通,刚好政府组织了管家的培训。我去培训之后应聘到了皈院民宿,皈院民宿是政府投资打造的一家民宿,现在也成为了一个旅游网红打卡地。”吴远胜:“这个皈院民宿呢,当初是青德镇整合两项资金和其他外部资金投入修建的高端民宿,在保留“田园白藏房”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现代化的园林设计,融合多民族样态,也是我们现在藏区旅游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洛绒次姆:“培训之后我学习到了怎么样接待客人、技术方面学习到了做咖啡、做下午茶。在这边工作认识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我现在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家乡的旅游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今天,洛绒次姆的接待更加从容,这片她深爱着的故土,守护了洛绒次姆最深的“家乡情怀”。在“两项资金”的带动作用下,拥有白色藏房的青德镇已然成为了亚丁至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一道靓丽风景。青德镇的百姓,也在这一片片白色的守护中,过上了神仙一般的日子。“巴吾丰收梦”他叫洛绒土登,每天早上8点,他便准时出门,赶往对面自家荒坡上“上班”。可能这听起来很奇怪,在自家山坡干活,怎么能叫“上班”呢?

       洛绒土登:“你们来的早哦!”洛绒土登:“现在的小娃娃喜欢吃啥子啊”众人:“小娃娃嘛就喜欢零食。”洛绒土登:“那我下班去给我侄女买点零食,这个月的工资都发下来了,还不少嘞。之前侄女就喊我发了工资给她办招待,说的这次考试考得特别好。”众人:“就是嘛,发了工资心情都高兴,要让家里人也高兴高兴噻!”土登:“这么高兴不唱两句啊?”众人:“那就唱两句嘛!”唱歌的是乡城县青德镇巴吾村的村民们。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熟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以前的荒山,如今变成了令人稀罕的“金土地”。这段故事,还要从青德镇的中藏药基地说起。吴远胜:“我们乡城县青德镇的中藏药基地占地两千亩,在省内也是重点基地之一,乡城县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把中藏药材生态种植和药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了,建立了药业加工园区。”

       从2016年开始,“两项资金”陆续投入资金支持当地发展中藏药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截至2021年,已累计投入600万元,在“两项资金”的带动下,基地种植川西獐芽菜、川黄芪、甘青青兰和板蓝根等各类中藏药材近2000亩,每年带动村民增收260万元。吴远胜:“这几年呢,两资不断的投入帮助老百姓不断增收,对此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乡城县中藏药的发展情况,也时不时的都要去看一下,看一下他们的药苗苗长得如何了,看一下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增收,然后也顺便做一下记录,这个也为我们其他地区的中藏药材种植总结一些经验嘛!”洛绒土登:“吴哥,你又下来啦?”吴远胜:“就是,土登,咋样嘛,最近?”洛绒土登:“忙得很哦,药材基地弄起来了事情也就特别的多。”吴远胜:“越充实说明收入越好噻!”洛绒土登:“那是啊,现在我们每天上来在这边,施肥那些,修枝、除草这些,一年下来,比外面打工要强得多,大家做起活路还是有说有笑的,特别有干劲。”说起生活的转变,土登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中藏药材基地现有当地固定员工17人,其中贫困员工4人,全年人均收入36000-42000元。当年的贫困户也因此脱了贫。格绒泽仁:“我叫格绒泽仁,以前是精准扶贫户,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也感谢藏青兰公司的帮扶,现在大家都过得越来越好了!”中藏药基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和百姓勤劳的双手,同时也仰仗于乡城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天然有机的种植模式。格绒土登:“而且我们基地现在是生态循环模式,不用一粒化肥,全部用的是有机肥,药草也长得挺好的。”洛绒土登口中的有机肥可不简单,那是在高山牦牛饲养基地养育的牦牛产出的新鲜肥料。

       为了改善基础民生,两项资金坚持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民生问题,如今乡城县青麦乡仁堆村的牧民们,基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创办了高山牦牛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有五六百头牦牛,牦牛粪便除了可以晒干销售,还可以浇到地里,成为中藏药基地的有机肥。尊重生态循环,是乡城人敬畏自然的表现,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是自然对百姓的回馈。吴远胜:“我下次再来。”洛绒土登:“好的,那你注意安全哦。”吴远胜:“要的。”吴远胜出发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中藏药基地的工人们也进入了一天工作的尾声。土登:“小卓玛,你在干嘛呢?你看我又给你买了零食,又给你买了好吃的。”小卓玛:“耶!”土登:“奶奶呢?”小卓玛:“在家里。”土登:“那我们两个先回去吧。”小卓玛:“好。”

        夕阳的余辉照耀着种植基地,将这里的一切镀上一道温柔的金边:俯首忙碌的工人、宽阔的乡村水泥路、果园里的葡萄和田里亟待丰收的稻谷,同样笼罩在这道光晕里的,还有乡城县百姓朴实充裕的幸福生活,这一切,被描绘成一幅山乡巨变的幸福图景。

       位于硕曲河旁的郎冲新村,距离乡城县县城20多公里。国道549公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一幢幢白藏房被五颜六色的鲜花装扮得十分漂亮。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蒙蒙亮,郎冲新村的白藏房上便升起了炊烟。曲麦一家的早饭很简单,一碗酥油茶,一小团青稞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早饭虽然简单,但生活在新房里的他们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吃过早饭,曲麦就要开着他的小汽车去开始一天的劳作了……曲麦的儿子格勒:“爸爸,吃完饭,我想到图书室去看下书。”曲麦:“好,那我开车去送你。”曲麦的儿子格勒:“好嘞!”曲麦(对妻子说):“那我一会开车顺便送娃娃去图书室。”曲麦的妻子:“好的,那开慢一点,新车你不熟悉嘛。”曲麦:“不用担心,现在路那么好,没事的你可以放心。”

       今年是曲麦一家搬进新村的第四个年头。过去,一家人居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土地贫瘠、道路不通,出行、看病、孩子们上学都不方便。2018年,“两项资金”投入400万元建设朗冲新村,年底,郎冲新村的房屋以及道路、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相继完工。2019年年初,曲麦家和同村村民共11户,整村搬迁到了郎冲新村,搬到新村后,不仅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村内各类公共设施也让平日里乡民们农闲时光更加丰富了。曲麦问儿子格勒:“你准备去看什么?”儿子格勒:“我想去查一点专业方面的资料,也不知道有没有,我想如果有个电脑就方便了。”曲麦:“现在村子里面图书室也建起了,你去看一下里面应该都查得到资料嘛,就不需要买电脑了吧。”儿子格勒:“好吧,我一会去看看吧。”尼玛:“这农家书屋每天早上七点到十一点半开放,下午两点钟到五点半开放。”吴远胜:“那这来看书的村民多不多呢?”尼玛:“还是可以,学生娃娃放假时候来得多。”吴远胜:“以前,我们这边水洼乡朗冲村的村民都住在高山上,条件非常的艰苦,村里头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都不愿意回来。“两项资金”投入了400万建设郎冲新村,新修了民居、文化广场、停车场、太阳能路灯等。村民们搬下来以后呢,生活条件变好了,挣钱的方式也多了,现在很多村民都买了小汽车,在外头务工的那些娃娃些呢,也愿意回来了。”

       随着新村项目的实施,原来荒废的土地如今又成了每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农闲时,勤劳的曲麦还会上山去采摘松茸补贴家用,因为在他看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只要自己勤劳,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郎冲村里像曲麦一家这样一个个平凡的家庭,共同见证了一个偏远小山村从旧到新的变迁,房屋是新的,道路是新的,产业是新的,生活是新的,当一切都变成新的,那些埋在心底的愿望也有了生长的机会。时间很快来到了傍晚,伴随着天色渐黑,广场上的村民们跳起了锅庄,火焰映在他们的脸上,红彤彤的。夜色也掩盖不住幸福生活、团结进步给乡民们带来的的喜悦之情。曲麦的儿子格勒也从农家书屋回到家中,出乎意料的是,已经有一个惊喜在等待着格勒。哥哥:“格勒,你猜阿爸给你准备了什么。”格勒:“什么?”哥哥:“你最想要的。”格勒:“不会是电脑吧?”哥哥:“就是电脑,走去看看。”格勒拿着电脑欣喜若狂,连忙对曲麦说到:“谢谢阿爸;”曲麦:“电脑都给你买了,要好好学习哦。”格勒:“好的,阿爸!”

       小小的郎冲新村,展现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工程的一角。自2011年“两项资金”启动实施新村工程以来,全省共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多元,覆盖192个村,16800户,这许许多多的家庭也如同曲麦一家,过上了更为舒适的生活,一切又都是新的开始……吴远胜:“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我见证了乡城县老百姓生活的巨变。两项资金就像是初春里的第一场雨水,给乡城的万物带来了第一抹生机。有了生机,接下来惊蛰、春分、清明,好时节一个个就跟着来了。”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民宗委、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两项资金在全省15个市(州)累计投入资金118.64亿元,拉动投入500亿元以上。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6.1亿元突破到2000亿元,翻了12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5元突破到30000元,增长近100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标题:两资纪录片《山乡巨变》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2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