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3字,读完约7分钟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方。 台湾海峡东南部64个岛屿的总称。

施肩吾是我国历史上三国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率军三次派往台湾和隋炀帝后,民间带领百姓定居开发澎湖的第一人。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与唐宪宗元于15年(公元820年)殿试中被授予钦状元,后担任江西注意使,后在南昌西山求学。 晚年,他带领民族跨海开发澎湖列岛,将大陆先进的生产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带到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被誉为澎湖开发的先驱。

最近,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西山道士施肩吾的传奇人生。

唐代状元隐居在南昌西山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栖真子。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年),出生于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 据多年来研究县历史文化的胡启鹏介绍,施肩吾从小家境贫寒,但很用功,每天上山读书写字,与唐宪宗元15年( 820年),在钦点成为冠军。

施吾合格后,被授予的官职是江西注意使。 他刚上任,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 熟知仙人之术的唐宪宗被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同谋毒死了。 假装吃金石的药暴毙了,只是抓住方士,和尚变成了屈死鬼,变得模糊了。 唐宣宗即位后,朝廷出现了牛李党斗争,进一步推翻了朋克党,朝纲混乱。

施吾本来是一个浩荡正气的人,视名利如浮云,见官场污秽不堪,他们毅然辞职来到西山学道。 据《金华府志》记载,肩吾以长庆( 821 824年)中隐洪州西山学仙。

当时,他写了一首诗《上礼部侍郎陈情》,记述了当时自己的感受:九重城没有亲戚,在八百人中独自施姓。 弱羽飞翔时会积攒箭来冒险,踩驴也会冒薄冰的危险。 晴天照盂兰盆会很难,贫穷的女性就像花镜一样不知道。 但是,一直以来深受其恩,为求青律而成为寒枝。

他仿佛踏上仕途如履薄冰,濒临深渊,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赏识,表明了他辞去官职,归山的决心。 他还可以给同乡的朋友徐凝(从元和中官到侍郎)写信,看看他的去向。 他对徐凝说:仆人有幸成名,但知道生命渺茫,遂住心元门,养性林,赖先圣撑腰,虽年事已晚,却幸免于龙钟。 从其所得来看,仅此而已。

胡启鹏认为,此时施肩吾的年龄,可能已经不小了。 《徐凝书和》说年晚了。 他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信心,也许是因为自己年龄大吧。

修道20年笔耕不中断

施吾进山隐居,时人为他甚惜,著名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送他一首诗空名不见经传,名折百世,到处闲荡。

施吾隐居西山后,日积月累写了几本书,其养生之说见于《养身辨疑诀》等。 他辛苦了20多年,在烟罗松月下,或时学龟息,喝不吃,肠胃无毒,形神益清,看天地六合深处,凡奇兆异状,读心者,锐思一搜,都落在我的复制网上,安静

没有独特的东西。 北宋时期,有一位道士与施肩吾同名同姓,在西山修道。 胡启鹏说,很多人把他俩弄混了,多个地方志上也会发生这样的错误。 北宋的施肩吾是九江人,相差200多年。

北宋肩吾早年皈依佛教。 他在托钵云游的时候,有一天到了西山,听说唐代有一位和自己同名的道长,不仅道行很深,而且文采非凡,很仰慕。 立刻脱下僧服,换上道袍,自称华阳子,专门研究了净明道和唐施肩吾的道学着作。 他说:“过去的肩吾真是一条高道! 我会击中它。 另外,去施肩吾石室关门修炼。 经过几十年,他终于成为了一代名道。

《全唐诗》记录了那首诗197首

施吾是修道之余,喜欢作诗。 《全唐诗》一书中收录了施肩吾的诗197首,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收录了他的诗151首,除李白、杜甫、白居易外,施肩吾的诗作产量很高。 他诗文的主题素材非常广泛,有海疆诗、政治诗、农诗、边塞诗、怀古诗、咏怀诗、山水田园诗、恋爱诗、赠答诗等,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施吾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如照片画。 其代表作有《幼女语》、《貘山中叟》、《江南织绫语》、《赠边将》、《望夫语》。

也有人评价那首诗。 新玫瑰美丽,格如陶,韵如感谢,其品格应该不在李杜之下。 五代何光远《鉴戒录》云:施肩吾前辈因诗好看而在当时冠名。 萩韵《山居》诗才华横溢。 例如,紫盖挥舞着浪面,蒲菁青刀水湄水,烟粘藕荔龙软,雨压芭蕉凤翅垂下。 在那种情况下,一切都很轻。

晚年的施肩吾也回过家。 似乎老相识了,后代现在还是别人,有了孩子,早就不认识他了。 他的《仙客返乡语》是他人生对崇道的最后感触:洞里的日月仙,离家不是几年。 出了郭始熟人的代变,又要丢掉古代的钱。

晚年带领人民开发澎湖列岛

施吾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澎湖列岛。 胡启鹏晚年告诉记者,施肩吾也在序中辛苦了20年后,他带领32名百姓去了澎湖。

当时的澎湖列岛,不仅岛上先人少,经济落后,生产原始。 那时的唐朝,经济、文化、科学已经领先于世界。 施吾定居澎湖,带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递开发农业生产。

许多典籍中记载了施肩吾晚年带领百姓远渡重洋定居澎湖。 根据1995年出版的《台湾史话》,大陆人民纷纷集体到台湾进行劳动开发,最早见于历史文献,是施肩吾率领的民族移居澎湖的故事。 《全唐诗》和《续修台湾府志》中载有他写的《题澎湖岛》诗。 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2000年6月对施肩吾开发澎湖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他对澎湖开发的贡献。

《题澎湖岛》中写道:腥海多鬼市,岛夷居所无乡。 黑皮的年轻学生采珠子,用手照射生犀照咸水。 在这里,施肩吾捕捉到了澎湖岛风景的第一个特征,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脸上的大海的腥味。 当时岛上居民很少,只有少数渔民在捕鱼,没有形成任何村庄,经过阳光和雨,皮肤发黑的青少年,不分昼夜,沉到海水里,学习捕鱼,摸珠蚌,是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的另一首《感忆》诗中写道,暂时将芦苇朝东溟,将交往交给波浪总是不安宁的。 突然浮云对接,又看到大雁落在前面。 生动地描绘了大陆人民不畏困难和危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喜悦。

然后“湖边的远望”桑枝边泛红泛白,天鸡一声满山遍野。 看到天女上的蓝天,鹅鹤多采云少等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海疆诗。 展现出澎湖的民俗与风情,也是施肩吾属于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的佐证。

施吾定居澎湖的原因,并不排除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比如找仙山谋长寿,但客观上给澎湖带来了大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知识,对改变澎湖落后的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胡启鹏说。

施明代石室还留着

据胡启鹏介绍,施肩吾隐居的西山石岩,位于新县石口乡狮子山顶。 后世在石岩附近建造石室纪念以兹,称为施先生石室(梦山石室)。 现存的石室建于明代。 石室的山顶为六坂九脊休山式,被青石板覆盖。 梁、柱、斗拱、地基都是花岗岩石。 1959年,为了新建县文教局保护这座建筑物,用土瓦青砖覆盖屋顶,周围筑砖墙。 1987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机构。

标题:“历史:唐代西山道士开发澎湖列岛”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