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5字,读完约3分钟

台北市信义区和万华区,位于东西方,一个是这个城市的最新地块,一个是台北市的发源地。 记者3日在这个城市的两极,参观了两个大展馆,通过旧地图、旧东西、旧照片,翻阅了另一部台北城史。

位于信义区的台北探索馆设在台北市政府大楼内,这里免费开放。 记者看到许多孩子在老师身边,听着关于台北市历史的介绍。

记者是慕名来的。 因为在台北探索馆的二楼画插图看台北的特展。 这个展览会汇集了近200幅美丽的插图作品,希望展现迅速发展的台北形象和城市风貌。

记录城市的材料很多,这个特展的特殊之处在于以画为媒介,让观众穿过以前流传到现代的时间隧道,将画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更具历史意义的台北角落。

展品种类丰富,古老的地图、古老的海报、漫画和图画书作品也不少。 其中,利用现代展示科学技术,台湾已故画家蔡雪溪的橡胶彩名画《扒龙船》开始动起来,观众可以一边用触摸的方法听故事,一边观看淡水河边庆端午的旧气象。

有点旧的漫画也会逆转时间。 台湾画家刘兴钦的“阿姨游台北”当时人口众多。 这期间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台北旅行的亮点。 台湾画家牛哥的《牛小妹》记载了1986年大热的圆山动物园搬家的事。 在1956年外国人joe brooks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台北中华路的杂货店、算命师、台北民众时代的各种生活习惯。

地标搬到万华区,离1787年建成的艉清水祖师庙不远。 在无形的旧大楼里有记者访问的另一个展馆万华区史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在二楼,同样在不大空之间,复印件满满,但按主题、门秩序井然,计划用心清晰。

万华区公所人文科的简在接待区值班。 她打开陈列室的灯,为记者热情地做向导。 她告诉记者,展览中心于2006年6月正式揭幕,从购买文物到展览、策展,经费有限,但结合万华当地民间文史工作者的力量,现在不仅举办展览,还定期举办讲座、古迹等活动。

万华的旧称艉舺这几年在两岸很有名,是早年台湾少数民族采用皮艇manka的音译。 1709年,陈赖章率领福建乡民移居此地,之后逐渐成为村落和街道。 从清隆末叶到道光初年,这里因贸易活动的兴盛而迅速兴起,奠定了台北城市迅速发展的基础,那年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之说。

进入这个展览中心,首先要追溯到那个古老的时代,大大小小的旧地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可以延续到最近二三十年的万华新图景上,加上展览板的复印试验资料,大致呈现出了这个古老台北的成长和兴衰历史。

展览中心还从中药柜、钱柜、衣柜,到清水祖师庙的餐桌、以前传到民居的石木构件,从蒸笼、表牌、广告画、房地契、结婚证、挂历、儿童课本文具、缝纫机、自行车、电话、泰特

记者在陈列室里看到了很多旧照片,也有一些最近的照片。 多张是家庭生活照片,上面的面孔都是最普通的万华居民。 记者还发现每张照片都有编号,简介绍说,可以根据编号在资料中调查照片背后的故事和照片所有者现在的生活。

记者出发的时候,简又关了大部分的灯。 这两年来参观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但还很少。 她看起来有点无助,但记者在这里停留的半个多小时还没有观众进去。

标题:“参观台湾展馆老片 翻阅别样台北城史”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