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5字,读完约28分钟

摘要:从全球化的视野看,晚清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球化战术是1980年至1980年的“不网罗独立自主和全球化的时期”、1980年至2002年的“积极参与的全球化战术时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际上是全球化战术和思想不断深化的70年,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近年来,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大体、天下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体、社会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的大体,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理念,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和全球治理模式。

关键词:全球化战术新全球化; 世界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引言:全球化视野中世界秩序的构建和阶段性特征

“全球化”这个词是近几十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引起了许多人从不同角度的持续争论。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意味着全球联系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渗透、依赖不断加深,全球意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纵观当今世界,世界融合态势明显,国与国之间已不可分割,相互融合,在网络语境下,世界已成为地球村,全球化不仅是理念问题、观念问题,更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 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全球化。

在讨论中国的全球化战术之前,强调了一些观点。 第一,全球化既然强调“化”字,那必然是一个曲折快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内部机制、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同的。 而且,这一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应将其视为片面的积极影响。 全球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文明体或经济区块的文化独立性有与全球化协调一致的一面。 文化越是以前传得丰富的国家,与全球化矛盾的方面就越明显,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一些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本民族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文化渗透力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国家,在解决全球化问题的漫长过程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波折和不适,基于自身国情、自身历史和文化,走向全球化 第三,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全球化的理解不同,对全球化实施的模式也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是支持全球化还是反对全球化,实际上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角度。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行各业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历史变迁过程,但经济层面的全球化无疑是最基本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在生产、交换(贸易)、金融(包括货币)等经济行业加深相互交流,提高相互依存度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速度比较缓慢,其特点是使用暴力手段将经济全球化与对外扩张、殖民贸易相结合。 通过殖民,最早进行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国家在世界殖民地推进了他们强大的文化,许多国家被卷入了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阶段是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大致上是从普法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通过战争重新分割殖民地,通过暴力推进全球化,在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空之前加快了,而且深度也空之前加深了。 在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中,帝国主义之间的相互争夺非常残酷,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两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惨重。 但是,战争本身既是文明的毁灭者,也是文明的催生婆,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人类文明体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冲突,东西方经济融合的过程加速了。 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弱小民族国家被迫参加了这个全球化进程,其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经济运行机制,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外交体系、国际法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 这一时期是两个不同制度“冷战”的时期,这场斗争实际上以美苏争霸为首要表现形式,美苏竞争是这一时期全球化的主轴线。 全球化有深刻的因素和分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全球化的进程。 但是,各阵营内部的一体化程度正在加深。 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现象,标志着1999年欧元诞生,欧洲一体化达到高峰。 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深远,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秩序,这种金融秩序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当然也促进了全球金融一体化。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崛起是最大的事件,美国金融强国对全球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崛起也在后来对工业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空前变深、区域一体化深入的时期。 欧盟是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地区,这些地区内部一体化不断加深,全球贸易、货币一体化也不断加深。 政治格局随着美苏争霸的结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正从两极化、两极化向多极化迅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苏联解体,美苏争霸,出现美国单极化,但近年来,美国单极体系略小,新兴国家不断崛起,挑战美国单极格局,他们想构建新的全球秩序。 这个时期,一方面全球化在加强,另一方面反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近十年来,中国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目前,世界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多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全球治理多极化呼唤着各国民主政治体制多元化的迅速发展。 第三个重要变化是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日趋频繁,全球化加剧,以及世界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加剧。 第四个方面的转变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这些变化要求并呼吁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秩序、更开放、更包容、更公平、更稳定的新秩序。 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主张,为构建世界新秩序提供了历史性的、富有中国智慧的处理方案。

晚清以来,中国全球化进程极多、复杂曲折。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参加世界经济政治全球化进程。 这是强加的全球化过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列强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分割、剥夺、侵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开始从封闭的经济体系向开放和半开放的经济体系转变,被迫参加国际贸易,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条件和金融秩序下被动地参加了全球化。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被动全球化”,可以认为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弱国”,建立了被列强欺凌、瓜分的国家,我们是“全球化”的国家,被迫开放香港端口、商埠,通过西方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的经济从封闭经济逐渐开放一半。 当然,这个过程对中国来说非常痛苦。 因为国家利益被剥夺了。 中国和海外的贸易是不平等的贸易,本土的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成为依赖外国资本的手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外国列强在这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中获益良多。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强制结束。 1840年以后,我们被动地参与了全球化,实际上也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一个被动的现代化过程,被动接受外国规则,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深刻变化。 特别是19世纪末期的20世纪初,中国在知识界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 这场西化浪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冲击非常大,引入了西方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思想,但中国在这段时间的文化主体性受到挑战,文化自信受到严重破坏,固有文化受到侵蚀,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可。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来流传的“天下主义”思想,正在被西方丛林规则和新事物的选择、适者生存②的世界观所取代,在西方强大的文明面前,中国社会最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抛弃儒家的天下主义,受到西方的丛林规则,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新中国全球化进程初期:独立自主与全球化的陷阱( 1949——1979 )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里程碑,中国历经百年沦为西方半殖民地的地位,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国家的“冷战”,在东西方“两个阵营”的经济竞争和政治斗争中,新中国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新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是实现国家独立解放,从而消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侵略,这得到了全国爱国政治派别支持的政治主张,显然是与新中国和她遏制帝国主义力量的对立。 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帝国主义对新政权采取的遏制和敌视政策,开国者们有十分清醒的认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冷静地指出:“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马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但不久美国国务院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的发表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很快就证实了这一评价 〔2〕这个政策的制定,是当时新兴民族国家兴起和东西方阵营对立这两个国际环境制约大格局下必要的历史选择。

在解决与中国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帝国主义表现出了看起来矛盾的国际交流逻辑。 当中国人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时,西方列强出于占有市场和掠夺资源的目的,希望中国关闭闭关锁国,开放门户,不惜以炮舰和暴力作为打开中国门户的手段。 但是,当呼吁新兴独立民族复兴的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民族平等成员,要与各国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交流关系时,帝国主义国家却违背其道路,关闭门户,对中国实施历史上最严厉的封锁禁运,人为分割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

这前后矛盾的帝国主义国际交流逻辑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统治的政治上的殖民地、工业原料的来源地和工业产品的流动市场,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不惜用各种手段抑制中国的崛起。 作为冷战思维的重要产物,巴黎协调委员会发挥了这一作用。 这半个世纪以来,各参加国禁忌很深的组织,封锁社会主义中国的时间长,禁运条件艰苦,参加的西方国家很多。 在空之前。 事实上,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准备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外交和经济关系。 根据1949年10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名义发表的政府公告,本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如果想遵守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基本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意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3〕毛泽东强调“我们希望和几乎所有的国家平等地建立外交关系”,“关于和外国人的生意没有问题,只要有生意就必须做。 同时现在已经在做了,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相互竞争。 我们要尽可能先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4〕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949年12月2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计划就苏联贸易条约等问题给中共中央打电话,电文中毛泽东说:“波兰、捷克、德国想和我们做生意。 这样,除了苏联之外,这三个国家还会发生通商贸易关系。 另外,还计划从事英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家和现有的业务或业务。 因此,你们在准备苏联贸易条约时从统一整体的观点来看,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要想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家做生意,其范围和数量需要粗略的计算”〔5〕。 1956年,周恩来说要派人去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技术时,毛泽东赞成地说。 “美国、法国、瑞士、挪威等,只要他们想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派遣。 ”。 〔6〕

新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政策,就其实施效果而言,与巴黎协调委员会当时的期望相距甚远,这是因为新中国为打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采取了许多灵活有效的对策,减少封锁禁运带来的物质损失,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国际贸易改善的效果 另一方面,禁运政策不完全起作用也与帝国主义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和利益不一致有关,从比较温和的角度来看,企图与中国建立商业关系的国家是巴黎协调委员会的动摇者和嫌疑人,他们依靠这个美国始终对参加国的惩罚来维持团结。

更重要的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规模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总数,资源丰富、疆域广阔的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以自我维持的市场。 这个巨大的市场拥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巨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广阔的转弯空之间,即使在切断外部联系的时期也能维持良好的自我运转。 因为,在封锁禁运初期,新中国外贸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受到短期的冲击,暂时的外贸收入波动、通货膨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阶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消极的影响是有限的。 此外,封锁禁运给参与者们带来的损失可能也同样巨大。 巴统俱乐部成员在几十年间失去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和这个市场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给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给国民带来的福利损失也不太可估量。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里更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禁运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巴统”设计者意想不到的宝贵“正价值”。 新中国积极应对禁运封锁,千方百计开拓海外贸易市场,最侧重于开拓国内市场。 为了弥补“封锁禁运名单”上物资进口受阻带来的损失,新中国必须加快工业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和开发,加快本国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战术能源和矿产的测绘事业、地质勘探和开发利用,在新中国设立的20多年中,中国“禁运莉莉

在能源产业、矿业、机械工业、石油、石油化工等行业,空前的迅速发展,这不得不说是封锁禁运所不得已的“意外成果”。 国内巨大市场的开发和挖掘,大大促进了新中国市场统一性的形成。 禁运还要求新中国必须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只能在科学教育、技术变革方面依靠自身的力量,这从反面推动了新中国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

西方禁运也使新中国在国家经济实力和外交实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不受不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贸易体系的负面影响,也使二战后许多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在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依赖性的迅速发展和被剥夺的命运,经济快速发展的畸形化、片面化。 封锁西方帝国主义禁运政策的最大“成果”,是要新中国建立完整、系统、全面、自主的工业体系,即全力构建重工业、国防工业、轻工业组成的全产业链,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

毛泽东当时说:“不管是封锁,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处理。” 这个充满智慧和自信的论断,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巴黎统一委员会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政策,是新中国制定新的工业体系、赶超战术,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体制的出发点,“巴统”未能实现扼杀新中国的愿望,不断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1994年 总之,1949——1979时期的中国全球化战术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禁运条件下的特殊全球化,一方面尽量争取西方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交流,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国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的工业体系

三、新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参与的全球化战术( 1979——2001 )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启了“自主参与的全球化战术”。 这个时期大致是从1979年到2001年。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成为这个时期的首要格局。 中国的国内改革往往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除此之外促进中国国内体制的变革,这是中国改革40年来取得诸多成果的秘诀之一。 因为,引进外资、外贸体制改革、金融对外开放、人民币全球化、国际化,实际上通过引进外来因素,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国内体制改革,大概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最大成果。 我们参与全球化,不仅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中国制度上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在这个时期参与全球化是各方面的,力量大,行业广。 中国大力引进外资,当然大多数是长时间的直接投资,这是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始终坚持的大致之一,这与东南亚国家首要引进短期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形成了鲜明的应对。 随着外资的引进,我们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做法,大力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当然,外国技术的大量引进对本国技术的增长来说也是双刃剑,有时会促进本国技术的追随和模仿,但有时也会抑制和影响本国技术的创新和增长。 利用外资的规模在这20多年里增长了数百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突飞猛进的时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我们的进出口总量在世界上占第一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成果。 从商品贸易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从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来说),中国的商品遍布全世界。 另一方面,外贸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不再是封闭的国家,而是深入参与国际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国家。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也严重依赖国际贸易,外贸依存度也很高,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应提高外贸,加大对本国国内诉求的促进力度。

这个时期中国加深了金融业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领域、资本市场逐渐对外开放,我们重视开放的渐进性,重视对大银行的支配力,重视对资本市场的支配力。 中国决不能进行全面、迅速、彻底自由化的金融开放。 因为金融开放关系到中国的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中国稳步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持积极态度,但很稳健。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国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工具;第三,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 今天,人民币已成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流通货币、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 除了这三个比较重要的标志外,人民币还以成为世界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为目标。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大致只有几种。 美元占国际储备货币的40%左右,欧元大致占30%以上,日元大致占20%左右,其他国家寥寥无几。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容易。 因为选择一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意味着这种货币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货币。 中国还努力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sdr )占有一席之地,得到世界的认同。 但是,人民币要取得与美元、欧元齐名的地位,需要一个比时间更长的历史时期,这受中国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与国际贸易参与的深度、人民币自身的稳定度和全世界公认的程度成正比。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时期,中国积极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过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正式成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漫长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经济持续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也是以中国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实力的角力过程,是以西方价值和利益为核心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出于长期战术的考虑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也获得了进入国际通行证,获得了巨大的全球化利益,获得了国际话语权。 中国可以说是近几十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四、新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升华期:积极领先的全球化战术(截至2002年)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入世后的十余年间中国也切实履行了入世时的各项承诺。 中国逐步开放外贸经营权,分批取消进口配额管理,大幅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各行业开放力度。 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海外机构投资者被允许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以及外商投资的行业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规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一个各方面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新世纪以来,中国更积极地进行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尝试。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5年,中国与智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两国于2009年签订服务贸易协定2008年,中国与新加坡、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中国与秘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年,13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谈判开始。 这是目前亚洲正在建设的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 截至2007年,中国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在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关税零覆盖的产品范围超过90%。 这些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深化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后,“走出去”战术的实施也在稳步进行。 世纪初提出的“走出去”战术,是对中国原有全球化战术的重要补充。 中国以往的全球化战术越来越强调出口,但出口实际上并不全面“走出去”,而只是让世界分享中国人的产品。 真正的“走出去”是指中国的“人”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的贸易和交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年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提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建设新全球秩序的核心理念,其要点是实现“五通”,即机制、基础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互通。 中国一直强调,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像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必须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以某大国为中心的经济和政治俱乐部,控制全球资源配置。 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三个重要的国际机构。 一个是联合国,一个是世界银行,另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新秩序,这个新秩序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俱乐部。 相反,“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理念是“开放的地区主义”,强调共享、共同建设、共同协商。 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天下”和“王道”的概念,与霸权的想法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带一路”是一种以天下主义为基础、以平等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战术模式。 因此,我们和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不是殖民地和殖民地、控制和控制的关系,而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所以,在构建“一带一路”新型国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沿线国家的融和是非常重要的,是让所有国家接受中国这个天下主义文化,而不是不平等的国家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行全球化战术的意识更加明确,从“积极参与的全球化战术”转变为“积极领先的全球化战术”。 这一时期,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领导者,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领导着全球化话语体系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引领着多元化的全球新秩序时代,这个全球新秩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比以往更加重视国际战术,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是毫无疑问的。

目前,中国的国际战术正处于相当重要的时期。 我们必须继续扩大开放。 必须继续扩大对外合作。 必须继续扩大中国和国际的交流。 包括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内,中国将深入融入国际社会。 这是国际社会的需要,是中国自身的需要。 真正的大国崛起不是封闭,不是开放,不是排外,而是更具包容性。不是压垮其他国家,而是战胜其他国家。 中国在文化之前所传达出来的极大的包容性,是中国未来成为世界大国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国的特征。

5、结论与展望:新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要全面理解全球化,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动态地理解全球化。 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化”从经济语言转向政治语言、军事语言。 强势国家利用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力量,推进“全球化”的一系列话语体系,引导其他弱势群体接受这些话语体系和价值观。 100年来,这一趋势持续推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推进“全球化”,获得了许多好处,获得了全球话语权,为了获得这些好处和话语权,甚至不惜使用战争手段。 当前,全球化格局进入了新的时期。 从国际角度看,美国在所谓“美国优先”战术的指导下,不断挑战现有的全球化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相继实施的“退群”外交,给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英国的“脱欧”,使整个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越来越不明确。 这些重大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一些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逆全球化特征。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强调在各种场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各国运用多边平台加强平等协商,强调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这些构想和号召表明,中国全球化格局更加 表明了推进新的全球化,与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全球价值。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如何共存的重要指导思想。 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加入联合国决议,成为中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近年来,习主席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社会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加强了信息表达,推动了双边、地区、世界等多层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应该说这些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可。 习大同志在新时期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时空,越来越在你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以前传入的历史文化基因在现代的传承,是现代新的凝血和升华,也是中国70年国际交流实践经验的概括,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的新变化。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新型全球化”战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特别的担当,但也必须加大力度。 我们必须切合实际,根据信心和事实来求得自己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实力的估计。 有为的同时,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 中国要在全球化新秩序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极其稳健的步伐、极其宽广的胸怀、极其冷静的心情。 这个过程不能长时间保持自信。 不要盲目追求速度。 需要比较成熟、长期、通盘的照顾。 必须汲取其他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有长远的战术思维,以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我们对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基本指导方针,海外文化由来已久,对法律环境,甚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经济、社会、法律、宗教、文化等还不十分了解,必须尽快进行补习 中国新的全球化战术能否成功,中国企业能否真正“走出去”,取决于对国际事务、国际游戏规则、海外文化环境的认识程度,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是否具有大国的气概。 所有这些都需要小智慧和文化心理准备。

“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多次提到“新天下主义”,就是新时期我们必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多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球化思维和全球化理念。 这一理念要强调公平贸易、自由贸易、市场规则、契约精神,强调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强调全球化进程中的公平正义。 强调对外交往中的新天下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天下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大体、社会责任大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大体,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理念,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奠定理念基础,构建新的全球治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势项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战略研究》( 18jzd029 )。

参考文献:

〔1〕肖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3-264

〔2〕[4][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1991.1435,1483,1435,1496。

〔3〕建国以来的毛泽东稿件:第1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5

〔5〕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62

〔6〕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537

标题:“新中国全球化战术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