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82字,读完约10分钟

阎肃生活是本报记者程伟光拍摄的

他是党和军队培养的艺术家。他创作的歌剧《江姐姐》,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至今已排了5场队,演出了500多次,创造了经久不衰的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 他作词的歌《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唱到千家万户——

他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创作者、剧作家、作词家阎肃。

毛主席的话,我一辈子都记得。

“我一生的奖状和证书很多,但对‘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帮了大忙”——阎肃

镜头播放

歌剧《江姐姐》于1964年9月结束排练,演出结束后备受瞩目,一年内连续公演257场,许多观众热泪盈眶,看了两次、两次、三次。 那年11月的一天晚上,阎肃刚从剧场出来,突然吉普车在旁边停了下来,车里的人喊道:“阎肃,长时间坐车,有紧急任务。” 阎一以为这么晚了有什么任务,随口问:“什么任务? 我没穿军服。 ”。 车进入中南海,阎肃得知毛主席看了“江姐姐”后,要去见他。 看到毛主席,阎肃很兴奋。 他想起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了几句话。 大意是“江姐姐”写得很好,你做得很好。 我送给你了《毛泽东选集》。 请你继续努力,好好干。 当时说:“加油! ”我自己回答。

是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阎肃。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只有7岁的阎肃和家人一起从河北保定逃难到重庆,父母送他去教会学校学习。 1946年,阎肃不顾教会的挽留,报考了重庆南开中学。 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浏览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1949年,阎肃进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周边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 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留下,但不久被西南青年文工团选中就业,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阎肃说,从我握拳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要成为一生忠于党的文艺战士”。

“我们看到那天边闪耀的星星,看到关山飞跃地光芒四射,就跟着他走吧。 哪条路都不平坦。 ……我们跟随它的脚步,走在夜晚是黎明。 ”这句话是阎肃为歌剧《党的女儿》写的主题歌的一段,朴素文案的背后显然有一颗炽热的心。

1991年,阎肃接受任务,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并在党的70岁生日时献礼。 此时,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作为编剧阎肃顶住了压力,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创作任务。 总歌剧团原团长、《党的女儿》作曲人王祖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61岁的阎肃写了3天戏。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政治热情,就无法完成任务。

歌剧《党的女儿》获得文华大奖等,被国家文化部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三部戏剧作品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了后称赞说,歌剧《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党的课。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中,79岁的阎肃,再次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文学部主任。 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会见首都文艺界代表时,与阎肃进行了亲切交谈,充分肯定了他在艺术上的突出贡献。

阎肃从事文艺创作的60年,是高唱主旋律的60年。 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歌剧《江姐姐》、歌曲《爱祖国的蓝天》已经上演了几十年,传唱至今,成为悠久的经典。 自1984年以来,他多次担任中宣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电总局、北京市委主办的重大文化活动的主要任务,筹办了16届央视“春晚”、21届“双抱”晚会和7届全军文艺汇演。

进入阎肃家,映入眼帘的是摆满各种奖杯和证书的书架,详细询问了这些奖项的由来。 阎肃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名声。 这些奖杯不过是岁月的痕迹,但有奖,他情有独钟。 这就是他在2001年获奖的“空军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证书。

采访手记

今年,记者已经两次采访阎肃。 阎肃很喜欢穿军服,人去哪里,军服就带去哪里。 在已经80岁的阎肃,依然坚守岗位,空虽然政文工团考虑到他的现实安排在家工作,但并不忘记自己是现役军人,处处都是军队的文艺战士追求自己。 穿着军装,对阎肃来说,展现了他对党、军队的忠诚和爱的真情。 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忠诚和爱,阎肃自觉维护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获得了歌颂主旋律的无限动力。

“常绿树”的背后 “生活不会欺骗你,而是深入生活,有好作品。 ”。 ――阎肃

镜头播放

那是飞行日,一只战斗鹰呼啸着空起来,一只银燕轻快地落在跑道上。 傍晚,战斗机相继返航。 但是阎肃参与保障的飞机没有回来。 战友们眯缝着眼睛凝视着天空空。 这一幕在晚霞的衬托下,阎肃眼前出现了绝景的“面包”。 那个时候阎肃自问,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天上空? 因为心里有担心的事。大家为什么要担心? 因为爱! 想到这里,阎肃心里热乎乎的。 那天晚上,阎肃把这份心情付诸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晴天空万里,太阳灿烂……”。 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传唱的经典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就是这样产生的。

1959年,阎肃被空政文工团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队某兵队锻炼。 从蔬菜的栽培、飞机的擦拭、到飞行训练的保障,都进行游戏、日常生活、文艺创作。 阎肃和基层官兵相处融洽。 正因为有了这个经历,阎肃写了歌《爱祖国的蓝天》。

“生活不会欺骗你,深入生活,有好作品。 飘飘然的作品有缺陷”这是阎肃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阎肃说,成功创作歌剧《江姐姐》不是偶然的,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放前,阎肃大部分时间是在重庆度过的,但作为进步学生,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熟悉重庆的乡土人情、国民党残暴统治、地下党员英勇斗争的情况。

“我说长城的两侧是故乡。 我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引起了沙漠边缘冰冷的月亮,它连接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这首传统歌曲《长城的长度》创作于1992年。 曲作者孟庆云说,《长城长》这样优美富有哲理的话不是不能忍受的,而是阎肃部队生活积累的结果,是真实的趋势。

半个多世纪来,阎肃深入生活,深入基础,写下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艺术界,成就了“常绿树”的美名。

采访手记

采访阎肃之前,80岁高龄的他认为思想可能过时,但事实与记者的想法完全相反——80岁的阎肃还是个思想大胆的人,他很快接受了新事物。 采访时,正好在南非世界杯上,喜欢足球的阎肃和年轻人一样,多次在凌晨2点半看了比赛。 80岁的阎肃自称“80后”,始终保持着童心,在业界被称为“老玩童”。 阎肃每天浏览各种报纸杂志,关注身边的事件。 阎肃的许多作品广为传唱,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他超越世俗功利的童心,拥抱生活,注意世界,追求人类的真善美。

路在哪里?

“我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阎肃

镜头播放

20世纪80年代初,阎肃应邀为电视剧《西游记》创作主题曲。 从小对熟悉《西游记》的阎肃充满信心,但写完“由你来扛,我牵马迎日出,送晚霞”一句话后,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那时,他满屋子追逐,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 他回头一看,突然想起了鲁迅的名言。 “地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然后,写下“路在哪里,路在脚下”的一心之笔,继续唱至今为止的歌《路在哪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突然变得明亮”阎肃说,幸运的是鲁迅有句名言“地上本来就没有路,走的人变多了,所以变成了路”,我读过鲁迅的书。 否则,我很少写“敢问路在哪里”。 信奉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阎肃在继承中创新,用歌词反映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生活在重庆的阎肃,特别喜欢川剧,认为川剧是最有文采的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剧种,具有雅俗共赏的优势。 因此,我背了很多川剧的剧本。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为举办纪念《商标法》颁布十周年的晚会,请阎肃写了一首《假歌》。 当时假货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 阎肃想,我怎么也写不出“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鞋子是真的”吧。 请考虑一下。 他思考川剧《白蛇传》的“慧眼”,得到灵感,问道:“在雾中看花,在水中看月亮,你能分辨出这个变幻的世界吗? ……借我,借我的智慧之眼吧! 让我把这混乱看清楚”这句很棒的话。

这首以“雾里看花”、“打假歌”为名写的歌风靡一时,流传至今,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写禅机的,也有写男性情爱的……著名作家、诗人陈晓光说:“

“蓝颜窦尔脚盗御马,红颜关公战长沙……”这几乎所有央视《春晚》出现的京剧大连都唱《脸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生动的京剧艺术形象,结合京剧和通俗歌曲,吸引了众多观众。 文化部司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党委书记董伟表示,歌曲《唱脸谱》是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艺术创新。

采访手记

阎肃,你能感觉到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阎肃幅员辽阔,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他家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宗教等行业。 阎肃是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音协的老会员,还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自称杂家。 阎肃创作那么多好作品与他通晓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无关。
加快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快速发展战术,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习惯绿色转换,同时“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生态保护补偿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实践的义不容辞。 寻找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关键,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方法,开拓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抓手。 【详细】

加快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要持续的力量

应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快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详细】

标题:“阎肃:人民的歌者”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jj/1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