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65字,读完约8分钟
走在两岸,会伴随很多疑问,经常因为最简单的两岸用语差异而困惑:便当其实是便当,SMS其实是SMS,USB存储器不叫USB存储器。 而且,楼上是学术上可能面临的英语翻译和专有名词的区别。 基辛格和季辛吉其实是同一个个体,神盾局其实等于神盾局。 再往上一点,文化上、历史上的解释有些不同。 例如,大陆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台湾方面说1964年中国和法国断绝邦交。 一起看的话,真的有混乱感。 这样的差异来源于两岸长期分治带来的体制、教育、文化差异,但这样的差异并不是让女孩进去=做妹妹的简单事情,而是会产生台湾女孩=台湾女孩的误解。 在这样一步步的文化交流中,从小看是文化间的差异,放大看是两岸之间相互存在的文化刻板印象。
1
棒球啦啦队,槟榔西施,沈佳宜,志玲姐姐。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不被这里的任何人知道。 而且,这个留在多个年轻人心中的女性形象,其实只不过是留在我们心中的台湾女性的典型。 但是,并不独特,台湾女性这4个人有点长,有点不够直接的表现。 为了指越来越多的大陆朋友和台湾女孩一起生活、认知、接触,热衷于采用台湾妹妹这个词。
当然,我也是第一次进入台湾的大学校园,从第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我自我介绍的时候开始,我就很快融入了班级生活,平时同学怎么喜欢我的大陆人,我也笑着问我怎么喜欢台湾人,还有大家 但是,发生了问题。
吉利两年前的一天,我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在台湾的感受时,我顺口说:“班里的同学都很友好,班里的台湾妹子也很漂亮。” 结果,我觉得自己很棒的时候,回头看了四遍,发现班上的女同学用极其奇怪的眼球看着我。 有些女人皱了眉头。 但是,我自己完全不知道做了什么。 只是有点困惑地看着周围的同学,直到下课,同班的女生向我跑来,叫我台湾妹妹,有点失礼的称号。 可以叫台湾女性,但是很少用台湾妹妹这个称呼。
听到传言,我有点惊讶,但很快就接受了她的话。 这看起来像是一件小事,但稍后明白,有非常有趣的地方。
到底姐姐和台湾女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我们应该从台湾妹妹这个形象的源头开始。 张震岳和mchotdog合作的歌《我爱台湾的妹妹》。 很多大陆的年轻人都听过这种爱好的歌。 另外,歌曲中描绘的性感、开放的台湾妹子形象记忆尤为深刻。 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不知道垦丁在哪里,但马上记得onenightin垦丁,记得被阳光的沙滩和比基尼辣妹包围着。 记住那句话,我不爱中国小姐。 我爱台湾的妹妹万岁。 于是在我心中,台湾的女性形象就这样说话,嗷嗷待哺,打扮性感,说话,大胆开放。 当时,我以为这是台湾女孩。 这个妹妹的解释就像很多大陆各省都称呼女孩子为妹妹一样,我理解台湾妹妹的妹妹是亲切可爱的称呼。
不仅是我,很多大陆朋友也和我一样。 因为这首歌,我认识到了有着这样台湾文化特征的妹妹们。 这是我们以前的人生中,没有出现过的一群人。 至少我们的教科书停留在永恒的阿里山和日月潭。 我们电视台是不是永远都是福克斯在今天的台湾议会又吵架了? 我们从这首歌看到了和以前我们从官方那里得到的认识完全不同的台湾,感到很惊讶。 就像意想不到的邂逅一样,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女孩,吓了你一跳,感动了你,但也让你陷入了好奇心。
就像80年代的中国大陆年轻人一样,在他们第一次松开收音机听到邓丽君今晚的离别后,何日君再次来到的那种柔流般的声音,我相信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的台湾,不是新歌激昂的曲子,但我很喜欢。 今天的我们也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当我们17、8岁的年轻人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女孩时,习性地去在自己过去的知识中寻找对应的符号。 没有什么独特的,我爱台湾妹妹简单直接的歌曲和歌词,给我们留下了直接的印象。 我是台湾的女性。 于是我们凭着自己的认识,开始给自己身边的台湾女性贴上台湾妹妹的标签。 而且,虽然看起来很小是个可爱的误会,但其实这个本质是文化上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源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标签化认知,其背后,是我的民族中心主义对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别对待。
2
进入21世纪后,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下,殖民化地区纷纷独立,组成民族国家,当今世界上约有3千多个民族,分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之间,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根据可以接受的历史文化洗礼和教育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妹妹的概念也随之兴起。
台湾妹妹的第一个解释是台湾客人引用的,大致是指通俗、不太内涵的台湾女性。 很多时候,有点土,感觉有点粗俗。 作为这句话来源的台湾人,是1949年历史变迁时出生的台湾。
1949年的台湾,败退的国民党部队和随军队迁徙的外省人来到台湾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大陆有名富裕的家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他们来台湾后,台湾的本省人大多比他们富裕,生活条件也很差,所以外省人是土台客,世客。 因此,台自然揶揄,暗讽对方教育水平不高,讽刺家庭出身不好,后来在娱乐文化的解读下,台湾人被先锋美学的解读广泛接受为台湾街头流行的流行文化,重新诠释台湾人,
但是,即使是这样大规模的文化造势,也依然没有失去台湾人最早的意义。 相反,受90年代台湾中国化的影响,台湾本土派在解释这个词。 同样,我们认为这个词曾经具有的浓厚的歧视意味并未消除。 另外,我认为这是阶级色彩、文化歧视、高度化的台湾人词汇,中国有主、台湾人的意义。 于是,对台湾人妹妹这个概念的理解开始两极化。
至今,当本省人外省人这样的民族对立逐渐消除,开始在当今年轻一代台湾人心中被台湾人这个标志所取代时,其背后反应的不仅仅是文化符号的变迁,还有台湾本土意识的觉醒和自身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义。 这就是我们在台湾社会中心主义变迁的过程。
3
在今天的台湾,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是台湾人。 一群像我们这样的大陆学生,在年开放的最初陆生潮流中,两岸年轻人跨越多年的荣辱相见,终于坐在一起,第一次面对了他们大多数以前以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对岸同胞。 我们开始交流的时候,自然也发生了很多冲突和摩擦。 其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大陆对台湾的偏见,台湾对大陆的偏见。
特别是在两者之间文化相似但现状有很大差异的时候,大家不由得以自己认定的文化为基准,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开始采取批判的观点。 我不认为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了带有负面意义的语言。 例如,台湾妹妹或大陆妹妹。 而且相反,对于自己的文化,我当然认为自己是上进的人。
这些都是对对方的偏见,很多台湾人对大陆不了解,进行误解甚至恶意攻击。 在同一个大陆人眼里,这样的问题也经常发生。 我想挂的旗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台湾人和大陆人因为缺乏了解而伤害了对方,我认为这值得我们的应对和反驳。 但是,这不能全部归结为你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大陆还是台湾。 这是苛责,不可能。 在此基础上,面对意想不到的误解,我倾向于以理解的态度面对他们的误解,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他们的偏见:既然你不理解我,你就有偏见,我自己释放我的善意,我与你交流,你理解的价值。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仍存在着各种刻板印象,产生了一些小误解,大的影响着国家社会的稳定,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渊薮。 相反,在两岸,我们的这种偏见有所增加,但在正在进行的对话交流中一一得到解决。 因为不断强调自己的优越感,所以这不能成为让我们进步的原动力。 只有当我们珍惜自己的偏见,谦虚和开放性,尊重对方的感受彼此对话交流的时候。 我相信很多偏见和误解,一切都会解决的。
在学术解释中,这是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藉由自己的文化认识判断其他文化认识的好坏,而是通过理解对话来理解这种文化行为背后的发展和意义,而不是妄加批判。 一般来说,这是彼此看待对方的平常心。
是的,两岸都在寻找彼此的平常心。 台湾正在寻找如何面对陆生的平常心。 陆生也在其中逐渐重新认识台湾,重新构筑新的、更开放的两岸观点。 在他们背后,成千上万的大陆人正在重新定义台湾的概念。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过程,但我们的陆生们住在这里,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幸运,但至少我们有机会目睹两岸之间的不断变化,每天都有机会经历身边的变化。 这正在改变我们。 另外,正在改变两岸。 但是,无论怎样改变,我们都会在其中,找回对彼此的平常心。
从这里出发,我们真的可以读两岸,看台湾。
标题:“陆生看台湾:我眼中的“台妹”_综合攻略、游记_台湾岛旅游网”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ly/1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