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35字,读完约16分钟

作者: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解师李超

在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不明确的情况下,在国内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稳定增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地区发展迅速,经济快速发展空之间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担快速发展要素的主要空之间的形式。”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 但是,在运行中出现了不同城市快速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快速发展质量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大型城市快速的都市圈发展,带动城市群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状

过去,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是“限制大城市生活人口扩张,积极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地区均衡快速发展”。 这个指导思想设计的初衷是不让一些发达国家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弯路。 其中最典型的是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大城市病”问题和以拉丁美洲地区国家为代表的“贫民窟”的诞生。 但是,在运行中,不同城市出现了快速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快速发展质量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问题的原因是,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规律,仅靠行政干预的手段很难抑制人口流动的内生趋势。 根据发达国家的例子,大部分国家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群、都市圈,通常没有人口返回小城市的现象,要追求各城市间均衡的快速发展并不容易。 受大城市众多特色资源的吸引,人们不断涌入,大城市人口扩张不可避免。 大城市的资源和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更加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更高,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自然会吸引大量人口的聚集。 虽然国家大力建设中小城市,但其在资源、产业等方面的吸引力远不能与大城市相提并论,仍不具备较强的人口吸收能力。

因此,“限制大城市生活人口扩张,以快速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的战略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这一战略限制了人口、土地、技术、金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 从实际发生的情况看,三、四线城市的“人地不匹配”现象是这个计划导致资源不匹配的例证,肯定会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表示:“目前,我国区域快速发展形势良好,经济快速发展空之间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快速发展要素的第一空之间的形式。 与过去的城市化理念不同,中国的“新型城市化”方案中,没有把吸收农村生活人口的任务交给三四线城市,而是希望通过大型城市的辐射力推进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建设大型城市圈,引起人口向现代化都市圈的流动。

快速发展的“都市圈”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基本形成了以几个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 美国的纽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法国的巴黎都市圈等都容纳了国内大量的人口,产生了巨大的生产额,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帮助这些国家缓解了“大都市病”问题,进一步深入挖掘了城市化的潜力,为大都市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率。 未来中国主要是建设以下城市群,具体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湾区、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及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境城市群。

近年来,中国的都市圈建设发展迅速。 但是,城际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合作不足、低级同质化竞争、协同快速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要实现新时期城市化的目标,必须真正实现人口与资源的自由流动,增强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 具体来说,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一体化建设。 二是完全城市群的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三是城市之间要利用各自的比较特点,差异化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各城市之间的统一协调,不各自为政。

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数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较高,均超过7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年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0%。 这个数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理论上说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率仍处于较大的增长空之间。 随着新时期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的一些变化,2019年至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增长率约为1%,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75%。

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以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主要由技术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本、资源)、组织方法三个要素决定。 要提高生产,一是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二是增加要素投入;三是改进生产组织方法,进行制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快速发展的首要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术支撑。 我国经济探索是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新动能,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拉动经济的潜在增速。 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国家通过减税、降低费用等多项措施,鼓励公司自身的研发创新活动,还进行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快速发展战术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新时期城市化也注重改善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水平,首先从以下方面出发:

(1)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率。 新时期城市化的核心之一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高校科研密集型城市的特点,使其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进而促进科技周期和科技革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除了科学教育特点明显的北京、上海外,西安、武汉、成都的科学教育实力也非常强。 西安高中很多,学科齐全。 成都拥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实力较强的综合类大学有很多大学的品牌专业。 美国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研发投入以及80年代推进技术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中,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将科研和商用直接联系起来,推动创新技术在大规模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完全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促进人口流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深化,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在年达到历史高峰后开始衰减,现行政策在重点挖掘我国人口质量红利、完全利用高科技、高学历劳动力人口质量红利、培育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过程中,发挥着我国独特的生产要素特征。 目前,政策除了着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技能外,促进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也是重要意义之一,新型城市化方案明确放宽大城市积分式户籍获取制度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人才战术,促进高素质劳动力流动,为高素质劳动力赋值

(三)城市扩张,扩大土地收益。 土地是影响经济潜在增速的重要“资源”因素,加强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土地因素、提高土地采用效率至关重要。 在新城市化规划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可以推进土地增值,提高土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快速发展众多城市群,培育越来越多的核心城市,减轻土地价值失衡,对经济增长的辅助

(四)发挥资本市场特点,促进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转化。 新技术只有大规模商用,才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未来实体供给侧改革短板、鼓励科技研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发挥重要意义。 2003年10月,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确定“建立多层资本市场体系”,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多层资本市场。 对初创类公司来说,其历史利润状况和抵押品未必符合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各种限制,目前多阶段资本市场改革也逐渐完善。 另一方面,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我国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其他地区金融快速发展比较不充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将优化金融资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配置,更好地支持初创、科技类公司的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方面的资本市场。 地方产权交易平台在地方地方融资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已成为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以外的公司融资的新平台,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投放融资平台功能,吸引公司外资、产权转让、并购贷款、增资扩股、持股、持股

“城镇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拆析”

新时代城市化的核心都市圈应该会逐渐增加

城市群以强大的产业集群、经济集聚和人口集中的能力,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空之间的形态。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快速发展的城市结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点任务》强调了继续快速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未来,除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核心城市圈外,要根据各城市群的特征、定位,因地制宜地扩大到8到9个核心城市圈,重点要符合其特征定位,促进新功能和功能的再分配。 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机制的意见》中指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领导京津冀城市群,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协同。 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快速发展,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海湾地区建设,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快速发展。 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相关板块融合。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建设等重大战术的协调对接,推进各地区的合作联动。 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城镇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拆析”

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也需要着重于短板的补充。 深圳市相对较短的历史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高校资源也需要长时间积累。 近年来,深圳市通过外来引进高质量教育资源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教育不足,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5所大学由教育部正式招生。 深圳市的快速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随着深圳市教育医疗资源稳步增加,也将继续造成人口特别是大量引进的优质人口,有利于加快人口质量红利的发挥。

新时期城市化应加大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内陆地区要快速发展特大城市,重视城市交通枢纽的建立。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期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点之一,特别要加强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城际交通(城市铁路、高铁、城市群共用机场等)。 网站发布的“2019城市商业吸引力排行榜”分为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 根据地理位置对这19个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进行重新分类(内陆城市/沿海省城市/沿江城市),发现中国一线、新一线城市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带。 其中,广州、深圳等7个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带,上海、武汉等6个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分布在沿江城市(其中上海为临海和临江两地)、北京、西安等6个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分布在内陆。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在内陆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中,北京、西安、成都都是积累了悠久历史的古都城市,近百年来新崛起的深圳、青岛、宁波、东莞、上海、重庆等城市都占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城镇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拆析”

沿海、沿江地带的城市与内陆城市相比有天然的交通地理位置特征,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更容易流通。 内陆地区难以形成基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理特征建设的核心都市圈。 内陆地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针对分布密集的城市群,考虑在各城市间适当的地理位置建设共用机场,目前新机场距离以前传入的大城市较远,利用大城市的辐射效应,迅速启动周边城市 例如北京大兴机场、上海准备中的第三机场(有可能放在南通)等。

(二)高速铁路必须加大密集度。 与我国交通换乘需要时间的现实相对应,在许多情况下,高速铁路站点的设置,对本来就快速发展落后的城市形成明显的带动。 年国家铁路总局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期限为年至2025年,长期展望为2030年。 年,预计将建成并投产重大标志性工程,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预计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互联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复用、省会高铁联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首先看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2月印制实施。 纲要指出,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4g通信网覆盖率达到80%。 在长江三角洲各省,浙江11个地级市中,有10个地级市开通了高铁和动车,覆盖率达到91%。 江苏省13个地级市已经开通了所有高铁和动车,覆盖率达到100%。 安徽16个地级市中,13个地级市开通了高铁和动车,覆盖率达到8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铁和动车覆盖率相对较高,但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上升空之间。 江苏省地级市都开通了高铁和高铁,但没有形成完美的、南北纵横交错的互联网。 一些地级市仍然只是高铁路线上的一个节点。 例如,江苏省众多上市企业密集,有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县级市江阴、张家港,到2019年底高铁还未通车。

“城镇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拆析”

看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率先一体化了“广佛肇+韶关清云”、“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三个新型城区的快速发展理念。 融合9+6快速发展的城市而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的15个城市中,14个已经开通高铁,高铁覆盖率达到93.3%。 未覆盖城市河源市将在2021年开通的赞深铁路上覆盖。 预计到2021年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高铁覆盖率将达到100%。

特大城市拉动周边城市群需要快速发展产业链的互补性

快速发展特大城市,推进周边城市群的形成,需要因地制宜地挖掘各城市的比较特征,在完整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和发挥城市特征,使城市之间形成产业链互补的关系。

例如,长江三角洲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上海是区域金融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教育、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随着上海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市区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吸纳人口流入的诉求,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上海原有的工业公司逐渐外移,开始被周边城市群吸收。

江苏省苏州(包括吴江、昆山、张家港等下属县级市,苏州距上海高铁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是区域物流集散中心,紧靠长江入海口,完全利用了高铁互联网比较充足、物流仓库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的特点 苏州也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重点是迅速发展电子新闻、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

浙江省是离上海最近的嘉兴市(到上海高铁的时间也只有30分钟),同样利用房价、地价相对较低的比较特点,吸纳了部分从上海转移的制造业。 浙江具有临海的地理特征,其产业结构整体为外贸型,宁波、义乌等地密集分布着家具、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工领域。 杭州依托阿里龙头的特点,要点建设tmt区域的核心地位。

总之,良性互动、共同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应该以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为核心(根据现代城市居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理念,城市群中的特大城市本身,面临着工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的过程,从特大城市培育人才资源, 城市必须逐个发挥自己的地理或资源存量,占据产业链的相对特征环节,形成产业互补关系。

标题:“城镇化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拆析”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