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49字,读完约11分钟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刘松青
提要: 根据生前“一食堂、一瓢饮、陋巷”的生活情景推测,颜回确实很简单,住得很简陋。 但问题是,在房子不避风,不能吃的情况下,他问为什么还有时间和精力。 根据文献记载,颜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 他不仅有田,有书,还有家,有孩子。 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也不会损害他的道德声誉和历史声誉
《史记》中记载孔子有三千个弟子,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有二。 其中,颜回被认为是七十二贤之首,被认为是孔门中最优秀的弟子。
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想学习? 孔子回答说:“有颜回的人好学,不迁怒,不犯错。” 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很重。 一是喜欢学习,学问精湛。 二是有修养,“不迁怒、不认错”,可谓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遗憾的是,这样优秀的学生短命早逝,真的掐了脖子。 据说颜回死后,孔子悲叹,不仅“泣之恸”,还连连说“天丧,天丧”。
颜回在孔门中有极高的地位,不仅生前受到极高的评价,死后也继续被历代统治者树立为知识分子的典范、道德的典范。 例如,唐太宗尊改称“先师”,唐玄宗尊改称为“兖公”,宋真宗改称为“兖国公”,元文宗尊改称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9年可以说是一个充满名誉的世界。
孔子并不赞扬“贫困”本身,而是肯定颜回对贫困的态度
颜回之所以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因为他享有“大圣”、“复圣”等尊号,他的“贫困”和对贫困的态度——安贫乐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论语》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贤哉,回也! 一个包厢,一杯饮料,在坏巷子里。 人不胜其忧,回去也不改喜。 贤哉,回也! ”这既是颜回“穷”的重要记载,也是孔子对颜回的重要评价。
可以看到孔子毫不吝啬地过分夸奖的话。 他说:“颜回是清汤寡水,住在破房子烂屋子里,别人看了都受不了,但颜回可以说自己像糖,向善学,品行高尚。”
孔子称赞颜回,与一个基本的事实前提有关。 那就是颜回的“贫困”。 但是孔子称赞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颜回对待贫困的态度。
对此,《汉诗外传》记载如下。 颜渊问孔子。 渊如贫如富,贱如贵,勇敢无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还可能吗? 孔子曰、善哉回也! 丈夫像穷人和有钱人,其满足是没有欲望的。 便宜就贵,让就有礼貌。 勇敢无威,其礼貌待人也不失。 如果一辈子没有患难,那个选择就会出来。 年轻人,那个圣和平! 上古圣人,仅此而已。
可以看出,这次对贫困的态度并不消极。 他不恨天,也不挖心求功名利禄。 他认为贫困不是可耻或不光彩的事件,而是应该满足。 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生观可以说是圣人的境界。
周敦颜回这种人生态度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颜回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是因为尽管饱受贫困之苦,却能多次学习、走上道路,保持喜悦的精神。
因此,北宋以来,人们把这种精神称为“孔颜乐处”。 寻找“孔颜乐”不仅成为众多文人雅士追求的边界,也成为官方向民众宣传的道德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颜回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复圣”,除了“不怒不变”和“不仁者见仁”之外,也得益于贫困不坚的精神。 总之,颜回的“贫”和颜回的“贤”有内在的关系。
城内外面不仅有几十亩农田,闲暇时还可以弹琴享受
但是,颜回真的很穷吗?
关于颜回的“穷”,《论语》中有多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有两处:一段是颜回生前,一段是其死后。
根据生前“一食堂、瓢饮、陋巷”的生活情景推测,颜回确实很简单,住得很简陋。 如果不能从死后的家里给他埋葬,确实经济困难。
但问题是,在房子不避风,不能吃的情况下,他问为什么还有时间和精力。 你能怀疑他不是真正的穷人吗? 还是说他没有想象中那么穷? 从一点文献的记载来看,我们有理由这样推断和怀疑。
第一,颜氏是鲁国贵族。 颜回父子时期虽然没落了,但颜回的父亲仍然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和勋爵大夫称号。 我们经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我认为即使生活衰退,也不会结束。
第二,颜回可以看书。 孔子有志于学问,颜回13岁时拜在孔子门下。 如果没有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孔子怎么有机会上学读书呢?孔子即使不收学费,其他方面的支出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颜回可以“跨国结婚”。 当时,和妻子结婚生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女性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彩礼,对一家四口之墙的人来说,有谁即使吃了这样的饭也不想跟着他呢? 但是,颜回在上学期间,也就是鲁定公8年娶了宋女戴先生为妻。 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种“跨国婚姻”可能不容易。
第四,颜回有田产。 《庄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曾问过颜回。 你家很穷。 你为什么不当官呢? 颜回回答:不想工作。 回到郭外的田五十亩,足够装满粥了。 郭内的田10亩,够丝麻用的。 太鼓琴足够自己欣赏,学老师之道的足够自己欣赏。 我不想回去工作。 孔子悄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知足者不以利自累。 自得者失而不惧。 修正内在的人不知道位置,是无敌的。
这清楚地表明,颜回不仅市内有良田十亩,郊区有田五十亩,粮食蔬菜丝麻都可以自给自足,闲暇时可以弹琴自娱自乐。 这样的生活状况,似乎和穷人没什么缘分呢。 现在家里有古琴和钢琴。 孩子可以学习音乐艺术。 经济条件似乎也不错啊。
第五,颜回可以孔子的“周游列国”。 请考虑一下。 如果没有颜回一分钱,他怎么能“周游列国”呢? 即使他们到哪里都能受到很好的款待,但颜回也不是分文不值。
第六,根据《孔子家语》,颜回回到鲁国后开创并传授儒学六经,形成儒教颜氏一派。 据推测,以他当年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不少人会拜他为师,因此衣食无忧并不困难。
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推测颜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 他不仅有田,有书,还有家,有孩子。 即使以现在的基准来看,也不一定多么贫穷。
只有因为那个“圣”才有勇气和决心,只有因为那个“贤”才能轻松地保持冷静[/s2/]
问题是,孔子为什么觉得颜回“穷”? 为什么在典型的史诗中,颜回以穷人的形象出现? 为什么我们在说颜回“贤”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提到他的贫困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贫”被认为是其“贤”的基础。
例如,梁元帝称赞颜回说:“曲巷安贫,钦风味,与其德有旁。” 宋高宗认为,他“饮食很差,简陋自由”。 称赞贤哉,不愚蠢”。 清康熙说他“箧瓢阙巷、至乐不动、仰高钻坚、三月无违宪”。 老师通过有语言、克服自己、成就其功,原谅复圣”。
对这些颜回的称赞都是关于“贫”和“贤”的论述,就好像只有那个“贫”才被称为“贤”一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颜回的“贫”呢? 如果不是像回想象的那样“穷”,还能叫“贤”吗? 或者说,如果没有颜回的“贫”,会不会有损颜回的“贤”?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另一方面,颜回的“贫困”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中理解。 颜箪饮、卑贱陋巷可能是事实,但颜回的“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贫”。
颜氏是鲁国贵族,其父有勋爵大夫的头衔。 按照目前的标准,至少出生在中产家庭。 但是,到了颜回手里的时候,家庭条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所以,与过去相比,与其他贵族家庭相比,颜回一家的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一定很寒冷。
在衰退的贵族家庭,即使还有几十亩土地,也要支撑所有的费用,学习学校,周游各国所需的费用,我觉得还是有点勉强。 享受贵族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进一步来看,关于颜回的经济来源,似乎除了自己土地上种植的粮食丝麻,没有其余收入。 即使之后开馆授课,也没有收取高额的学费,所以不怎么能获利。
更重要的是颜回对财富和人生的态度。 颜回虽穷,但不当官,反而“希望穷如财富,贱如贵,无勇气无威,与士交通,终身患难”。 这种超然的人生观得到孔子的肯定和赞扬——“上古圣人,仅此而已”。
孔子对这样的生活也很向往。 在《论语》中,孔子感叹道:“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也在其中。” 不义、财富和尊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 ”。其中所表现出的财富观、人生观、面容相当相似。
所以,从主观的态度来看,颜回并不觉得物质财富的缺乏是多么丢脸的事件。 如果能填饱肚子,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诉求,就可以“穷富”“贱贵”,可以“满足无欲”“礼貌”,达到精神上的超然和泰然,获得不同的乐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现实的立场来看,颜回确实是“贫穷”的。 但是,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穷人”,而是针对身份和社会阶层。
另一方面,颜回的“贫”和颜回的“贤”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贤”并不是由其“贫”确立的。
无论是孔子还是自汉以后的统治者,他们之所以强调颜回的“穷”和“贤”的关联,是因为这样的论述更有感染力,更强调和衬托颜回的德行和品格。 也就是说,颜回的“贫”具有聚光效果,其经济苦难与其志气、德行的高洁正好形成反差,有助于突出“亚圣”的形象。
例如,就像一个院士住在小屋里一样,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德行,专心于科学研究,不为名利而奔走,不求财富。 那么,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个不寻常的人。 值得肯定、宣传和敬仰。
换言之,在丰富的环境中维持行动和德行并不困难。 苦难和贫困可以考验个人意志的坚强、情操的高尚。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颜回的“圣贤”之名不是“贫困”造成的。 不如说,因为那个“圣”,他有着这种穷途末路的勇气和决心。 多亏了那个“贤”,他才能在喧闹的世界里保持喜悦和冷静。 因为,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也不会损害他的道德声誉和历史声誉。
回顾当今社会,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有三个根本的启示。
第一,区分对贫困和赤贫的看法。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一个身体只代表着生活上,特别是物质生活上的状况。 不能说贫困一定会变高尚,也不能说富裕了就会堕落。 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身体财富的地位。 我不恨“有钱人”,也不鄙视“穷人”。 在以财富(财富排行榜)论英雄,以资产多寡论成败的社会氛围中,这一点尤为宝贵。
其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 即使对世界成功的评价是首要看个人财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 更别说“见利忘义”。 不能用非法手段敛财。 我们应该“穷而不追随”,应该“不担心穷”,应该“有钱不傲慢”和“有钱有礼貌”。
其三,一个身体的成就,一个身体对社会的贡献,一个身体的德行、智慧和修养,以及一个身体是否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地位。 我们不否定物质文明的重要性,但也可以超越名利,超越世俗,向着更高的精神世界前进,坚守信念,完善人格。 正如颜回一样,即使是“贫穷”,也不要忘记初心,必须是“安贫乐道”。
标题:“颜回被尊为“复圣”不是因为“穷””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