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73字,读完约18分钟

教育关系民族繁荣、人民福利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望,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快速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总入学率从1949年的1.5%上升到79.2%。 职业教育高速发展,显著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和素质。 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总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 教育的迅速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还发现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2009年末的调查,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正的问题。 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目前,人们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现实生活中的一点点现象,给我们一种直观而亲近的感觉。

例如,“择校热”不会变成高温。 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都很好的学校,每年有千千万万的家长辛苦,奔波几个月,一般要支付巨额的“择校费”。 为了增加“择校”的资本,孩子们必须参加各种“占坑班”、补习班,取得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小学教育的“中学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这些现象多年来屡禁不止,治疗无果,成为教育行业的一大“顽症”。

例如,困难群体的公平教育机会得不到充分保障。 有些农民工在迁子女不符合学校条件的兼职子弟学校读书,国家助学体系还不涵盖普通高中教育,不能说“应该全力支持”,残疾儿童的教育水平仍然落后于普通儿童教育水平。

例如,不同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有些地区的学生入学机会很少。 由于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予了亿万家庭美好生活的期望。 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所有身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人的一生。 对整个社会来说,直接影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性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理由是什么?

“中央对我们经济实惠,农民种地不纳税,娃娃上学不收费,真是和谐的好社会。 ”。 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广大群众由衷的感慨。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学术上”“能去学校”已经不是问题了。 人们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意见、教育公平的号召,其实都期待着“去学习”。

现在,那些因素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吗?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不平衡的。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诸多原因,我国城乡、地区的快速发展差距很大。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责任首要在地方,地方教育水平直接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的制约,地区与城乡之间的快速发展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快速发展的差距。 2008年上海市中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贵州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 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直接反映在教育行业中,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投入不够。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有所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2008年达到3.48%,不仅低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低于每个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诉求还有很大差距。 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

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要点学校制度。 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中小学,对“多发人才,快发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要点学校制度也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近年来,国家取消要点学校制度,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但是,要点学校自身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不太容易改变,这些学校仍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地区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不完善。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中国教育迅速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性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点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省级政府统一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机制。 另外,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中学后教育”等新出现的问题,没有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日益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重要的家庭“投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空向前提高。 独生子女也很普遍,人们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这必然凸显出对高质量教育资源诉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使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快速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快速发展规划纲要( -年)》的重大决定。 从2008年8月开始,《计划纲要》制定经过1年9个月,40次大的编辑修改,2次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于年5月5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大致通过。 在这份描绘中国教育未来十年改革快速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公平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是相互勾结的。 展现了党和政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让人们更加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如何促进义务均衡的快速发展?

面对当前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最直接、最强烈地反映的是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不均衡。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该体现教育公平的行业。 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党和政府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 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要求将义务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均衡快速发展上。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快速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规划纲要》提出了10年左右实现地区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例如,城乡、地区之间的快速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地区内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辐射面狭窄等。 以保障公民依法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快速发展为要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提高到新水平。

一个是“提高质量”。 所有人上学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首先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促进均衡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根本,更加重视教育内涵的快速发展。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文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快速发展。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重压,生长生动活泼的学习、健康的乐趣。

第二个是“缩小差距”。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地区之间快速发展的不均衡是义务教育的首要矛盾之一。 促进均衡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支持。 财政资金、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格局。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男女老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 许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广东省开展了“千校扶千学校”活动,组织了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对口援助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是“重构”。 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根本措施。 陕西起县投入5亿多统一全县学校标准,实现学校条件均等化。 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在校兼课、兼职,促进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 要从硬件、软件等各个方面促进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搞好各学校。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停止要点学校和要点班的设置,统一学校公共经费和学生平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实施区域内教师与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新闻化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第四个是“建设机制”。 义务均衡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许多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要打破学校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快速发展的机制。 将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典型高校和要点高校招生指标方向分配给中学等方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国内判断,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判断和激励机制。

另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不是“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也不是以一种模式办学校,应该观察千篇一律、千校一面。 要大力援助脆弱学校,鼓励高质量学校继续提高水平,独具特色。

如何处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着子女适龄人数的流动达到997.1万人。 如何给这些孩子稳定的机会,让他们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应对的大课题。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2001年,确立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立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两主”政策。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看待。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将接收户籍以外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范畴。

2009年中央财政下支出20亿元,专门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共经费的补充和学校条件的改善等。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

经过这些努力,大大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学习难的问题。 但是,目前仍存在公立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低等问题。 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如何进一步处理农民工迁移子女的学校问题?

加强流入地政府的责任。 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快速发展计划,指导和督促公立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育工作。 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 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钱标准,和当地学生一样,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

发挥公立学校的主要渠道作用。 充分挖掘公立中小学的潜力,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完全调整,新建、扩建学校,尽可能多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 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定入学条件限制。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在收钱、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对,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阅读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支撑社会力量办学校。 农民工子女在短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学习还不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 应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学校场地、学校经费、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加强这种学校监督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处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基本上必须处理农民工的“身份”问题。 年6月,广东省颁布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市政策,积累60分以上,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随着其搬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得到比较有效的处理。 应该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定居条件,逐步处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让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居民,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另外,随着广大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他们接受“中学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借阅费的高昂、户籍障碍、高考政策的限制、各地教材、课程等的不同,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变得更加困难。 研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法,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口也要向他们开放。

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拿着录取通知书,焦虑地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新生报到处。 刚出门就为学费发愁的小张很快就放心了。 出示说明书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完成了入学手续。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办理入学手续,根据核实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资助

“防止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的必然要求。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城乡还存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孩子的学校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 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费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到在校生的90%,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 高等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金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同在蓝天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最经济、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 必须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各项资助措施,确保各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学。

扩大资助范围。 资助范围应在现有基础上,扩展到各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 鼓励各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补助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的基础上,实施政策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扩大研究生资助政策 这样,才能逐步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资助体系,实现“应该保证”。

提高资助标准。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要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使这些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还能逐渐学习。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根据经济快速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资金保障。 完善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全额安排和及时支付应承担的资金。 省级政府应当统一调整,完善的省份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补习。 加强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录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的录用效益,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财力。

动员社会力量。 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例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支援建设,希望小学15900多所,支援辍学儿童340多万人。 将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类诱惑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儿童的共同愿望。 “搞好所有学校,教导所有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花朵共享蓝天的目标,将逐渐成为现实。
加快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快速发展战术,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习惯绿色转换,同时“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生态保护补偿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实践的义不容辞。 寻找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关键,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方法,开拓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抓手。 【详细】

加快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需要持续的力量

应进一步深刻认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快完善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详细】

标题:“同在蓝天下”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jj/1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