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95字,读完约11分钟
演讲: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陆明华
整理:徐蓓
在前几天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发表的“大家讲坛”系列讲座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陆明华学以“中国古代瓷器鉴赏”为主题,带领大家了解了中国古代瓷器的烧制历史,领略了中国瓷器独特的魅力。
外国人把我们称为“瓷器之国”
中国瓷器的烧制历史非常悠久。
最初烧制的瓷器是从陶器开始的。 古人最初是学习烧陶器的,但现在全世界都能找到以前当地人自己制作陶器的痕迹。 在最初阶段,如果有粘性的土,可以用水和它揉成器皿,通过加热就可以制作陶器。
中国古代的陶器和世界各地的陶器一样,质地没有太大不同。 早期陶器是中国原始先民在生产实践中亲自烧制的。 根据出土的实物,中国最早的陶器距今已有15000多年。 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陶器的源头,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都很美。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实际上瓷器也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也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但是,瓷器就像四大发明一样,有时间创造出比较确定的发明,它是经过非常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
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甚至在这之前,出现了瓷器的前身——被称为原始青瓷的东西。 这种东西经过烧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渐形成了正式的瓷器。 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1世纪。 此后,直到公元12世纪宋代,没有其他国家可以烧制瓷器。 从12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法首先在朝鲜半岛,也就是海外第一次能够烧制出真正的瓷器。 到了17世纪,瓷器烧制技法传到了欧洲,西方开始了他们的瓷器制造历史。
外国人称我们为“瓷器之国”。 在英语中,“瓷器( china )”和中国( china )是同一个词。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陶瓷技术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备受世界瞩目。
3000多年的瓷器烧制历史
中国瓷器的烧制至少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从原始青瓷到青瓷,再从青瓷到白瓷,再从白瓷到彩瓷和各色釉的瓷器,这一期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新石器末期到商代初期,出现了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指尚未成熟的瓷器。 是用陶土烧制的,不是用陶土烧制的,这个器物制作得比较粗,带有不成熟的原始感,所以被称为原始青瓷。
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青瓷,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以浙江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成熟青瓷的第一产地。 当时,烧制的成熟青瓷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西晋时期出现了彩色瓷器。 彩色瓷在瓷器上上色,瓷器的画就这样出现了。 其实彩绘陶器由来已久,但彩绘瓷器从三国到西晋时期开始出现。
朝北就开始出现白瓷了。 白瓷的出现意义重大,自从白瓷建成以后,瓷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中国瓷器的烧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也就是说,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釉瓷,表面都是青色。 北方地区以烤白瓷为主。
但这一局面很快被打破,到了宋代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各地瓷窑相继崛起,其中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等名窑最为有名,当然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窑也是重要的瓷器产地。
公元12世纪,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法传入朝鲜半岛后,首次出现了在中国以外的国家烧制瓷器的现象。 由于中国的窑工很可能直接传授技法,当时被烧毁的高丽青瓷的水平也相当高。
到了元朝,原来百花齐放的局面开始改变,很多地方的瓷窑衰退,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崛起。 景德镇在宋代开始烧青白瓷,宋代的青白瓷使景德镇最美。 皇帝建国后不久,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器局”,计划和管理官瓷的烧制。 该瓷局由正九品官员主办,是全国唯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 元代晚期,景德镇创造了成熟的青花瓷,这标志着中国瓷器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清两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的烧制中心。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景德镇设立瓷器工厂,烧制瓷器献给王室。 那时朝廷刚刚建立,祭祀、宫廷装饰和实用需要大量瓷器,宣德以后,更多的民窑开始烧制瓷器,弥补了官窑烧制的不足,国内市场也活跃起来。 在明清两代,景德镇陶瓷业空前繁荣,官窑持续烘烤,民窑也有了重要的快速发展。
到17世纪,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然后走向世界。
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场
根据中国瓷器烧制的历史研究,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瓷器了。 首先,因为我们的祖先最先认识瓷土,并长期实践。
瓷器的采用是烧制瓷器的关键。 烧制瓷器有必要的条件。 那就是一定要用瓷土做胎体,然后烧制。 瓷器中的氧化硅、氧化铝含量高,氧化铁含量低。 从烧制的火候来看,陶器可以低温烧制,陶器通常可以在1000℃以下成形。 瓷器必须在1100℃~ 1200℃的高温下烧制,现在很多瓷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300℃以上。 在商周期中,原始青瓷的烧成温度达到1100℃至1200℃。
瓷器通常具备以下三个优点:第一,胎质坚硬,陶器质量比较疏松。 第二,透水性极低或不渗水。 第三,表面有釉,干净美观,但陶器的吸水容易被污染。 古代,许多外国人看到中国瓷器觉得很少见,他们惊讶于为什么中国人能烤出这么好的瓷器,既实用又美丽。
古代瓷器的窑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一个略有名气的瓷器窑场。
成熟瓷器于东汉时期开始烧制,浙江越州窑产品质量最高。 经科学测定,上虞小仙坛等窑场出土的瓷器已经达到近代瓷器的标准。
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器结构,其间以南方越窑、北方邢窑瓷器为代表。
唐宋以来,文人阶层把浙江慈溪上林湖等地生产的献给朝廷的瓷器称为“秘色瓷器”。 唐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荒,获得千峰翠色”的诗句,形容这件瓷器的精巧美丽。 传说这种秘传瓷器是“臣庶不用”的王室专用瓷器。
长沙窑是南方地区的名窑,产地位于唐代潭州(今长沙)的石渚、铜官一带。 在当时“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彩色瓷独特的特点,其所烧制的瓷器大量销往国外。
宋代的“五大名窑”无疑是最有名的。
汝窑作为宋代最有名的瓷窑而闻名,把汝窑称为“天下第一名窑”也不为过。 1986年,上博馆根据有关线索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村一带找到窑址。 为什么说汝窑是中国第一? 因为东西稀少昂贵,所以全世界现存的传世汝窑瓷器数量极少。 而且,在宋徽宗指定烧制的窑场,烧制的产品非常精美。
南宋的官窑也是宋代非常重要的瓷窑。 官窑是官方烧成的窑,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浙江杭州。 1950年代和1998~1999年,郊外的下官窑和虎洞官窑的考古发掘相继发生。
哥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找不到窑址的瓷窑。 据说哥窑有传世哥窑和龙泉哥窑之分,章姓兄弟在处州(龙泉的古称)的各主一窑,因此有哥窑、弟窑之说。 但传世哥窑实际上还有别的窑,窑的地方还没找到。
窑的地点在河北曲阳县,烧制的产品以白瓷为主,很多产品都是王室使用的。 唐代邢窑白瓷是白胎白釉,但到北宋,定窑烧制的瓷器不太白,多呈几分黄色,以其技术技法见长,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喜好。
窑也被后世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产品为玫瑰紫、天蓝色、月白等厚厚的釉瓷,但烧成年代目前存在很大争议。
在海外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2/]
8世纪以后,中国瓷器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中国瓷器通过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路线不断向外出口。 陆上丝绸之路从洛阳或长安向西延伸到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国。 海上丝绸之路东起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海、南洋群岛、印度洋,一路西进,周游世界各地。
古代、中海外销瓷主要活跃在包括东南亚、中东、欧洲、日本在内的4个贸易地区。 从唐代开始,瓷器在海外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海洋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出口到亚洲所有地区,到达非洲。 直到明清时期,以青花为主的景德镇瓷器才成为海外贸易的主流。 大量的瓷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 瓷器非常重,陆路运输不方便,所以海运最好。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很长,但是古代海上交通的危险性也很高。 因为在这个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沉船事故。 近年来,这些沉船的发现和打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研究古代瓷器贸易的线索和资料。
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发现了中国元代沉船,被下令打捞的韩国海军从海底打捞了20000多件青瓷和白瓷,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1980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东南亚海域发现明末清初沉船和清代干隆年间沉船,将打捞上来的器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具有全球影响力。 为此,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沉船和打捞物品。 打捞上来的物品中瓷器最引人注目,文物考古界也掀起了古代贸易瓷器的研究热潮。
最重要的沉船是唐朝时代的“黑石号”沉船,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发现。 当时船上打捞了包括长沙窑、越窑、邢窑、贡县窑等窑场产品在内的6万多件中国瓷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件完好无损的唐青花瓷器。 以前,在江苏省扬州唐窑场遗址,发现了唐青花瓷器的碎片,但这次是第一次发现了完美的瓷器。
在东南亚和中东的沉船上发现了原青花瓷器,表明原青花瓷器在当时很受欢迎。 例如,在也门附近的红海海域,沉船中发现53件原青花残器出水。 国外前青花研究者推测,由于经过红海,这些元代瓷器的目的地可能是叙利亚和埃及。 目前,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皇宫收藏着许多中国瓷器,其中有40件青花瓷器。 伊朗的阿得贝尔寺神庙中遗留了1600多件中国陶瓷,其中31件为原青花瓷,原收藏者为阿拔斯大帝。 这些瓷器现在成了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
研究表明,明初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贸易瓷器的运输过程,但明代初期仍有许多瓷器出口海外。 从相关研究情况看,明朝中期以龙泉青瓷为主,如琉球,早中期大量发现龙泉青瓷产品。
从明代中期开始,景德镇以青花为中心的民窑瓷器大量通过走私方法出口海外。
在欧美许多国家,现在无论是元青花、明清官窑、民窑瓷器,都有通过海洋贸易出口的,也有通过走私出口的。
法国画家杰克·利纳在1638年画的静物画中,盛水果的碗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当时在欧洲,很多上层社会名流喜欢用中国瓷器装饰,客厅的陈列柜里塞满了青花瓷器。
从明历后期到天启、崇祯年间,明朝政权陷入动乱,王朝更替迫在眉睫。 但在民间,海外贸易开展得有声有色,江西景德镇和福建漳州等窑场的瓷器通过海洋贸易陆续出口到国外。
17世纪的中国瓷器贸易主要由荷兰的东印度企业经营。 这家企业在从东到日本的长崎,经东南亚、西亚到欧洲的东西航线上,分别经营着受欧亚大陆欢迎的物品。 自1602年企业成立以来,中国瓷器是他们交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崇祯时期,动荡的政局终于导致明王朝灭亡,清初海禁暂停瓷器海洋贸易。 明末清初期间,日本瓷器取代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发展迅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海禁开放后,朝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大量瓷器恢复出口。 很快,占据地理特征的月港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漳州窑)就成为了重要的贸易瓷烧窑场。 雍正、干隆乃至道光年间,景德镇和福建等地销往欧洲的瓷器数量非常之多,可以说是遍布世界的众多地区。
中国瓷器的对外传递,大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标题:“陆明华:为什么说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