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95字,读完约25分钟

作者:南通大学地方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臧乃康、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张士威

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 学习是大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价值取决于人民性,一是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 这是人民性是改革价值的开始,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的。 二是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图。 改革进程必须站在人民的角度把握和解决改革的重大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共享快速发展,多次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 这表明,第一要尊重人民群众最初的精神,在处理社会第一矛盾中获得改革动力,人民利益至上是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守。 四、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改革的效果最终达到了共同富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深化改革”,深刻解释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一步”。 〔1〕人民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行动价值和实践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勾结人民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习大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属。

人民性是什么“多次人民性,就是要好好实现、好好维护、快速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次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 〔2〕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属性和根本遵守。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当然,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

1 .人民性是改革价值的开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不仅是改革的价值考量,更是改革的初衷。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3〕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因此,“必须把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概括为国家制度。 ”。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党的根本宗旨,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难点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多次改革的人民性价值,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站稳了人民的角度,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集中了党内改革共识,形成了改革协作力量。 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维护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活动,加大了“最大公约数”。 我们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努力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7〕“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良好作风,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实事求是,〔8〕各级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改革创新。 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术部署,引导每个党员干部巩固政治方向和人民角度,全党开展了“两学一作”的学习教育活动,“用党规约规范党员、干部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吸引全体党员成为合格党员”。 〔9〕为以人民性为角度和出发点的全面严格执政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观。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2 .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党的执政基础不仅决定了政党执政的价值理念,也决定了政党施政纲领和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从革命走向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10〕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要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政策,需要全党上下凝聚高度的政治共识,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行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类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根本价值尺度,以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迅速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 从世界范围的视域来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也将影响世界。 “中国的管理模式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中国的地位也将更加巩固。 ”。 〔11〕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习大大说:“一切向前,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无论走多远,走多辉煌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2〕因此,加强党内共同的政治信仰,集中共同的政治追求,提高党员的执行力,就是不忘初心,记住使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路径和政治保障。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3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人民性应用于党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奇迹,中华民族繁荣。 而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是互动的内在关系,社会利益分配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政府运用管理工具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相对稳定。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难度增大,经济增长动能乏力、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采用透明度等,严重影响社会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 社会财富增长与贫富分化呈正相关比例,公共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并存。 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利他行为减少、获得感下降、缺乏信任、群体对抗、焦虑增加的问题,形成了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分离的“社会撕裂”的萌芽和趋势。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复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选择。 习指出,“只有我们高度依赖13亿以上的中国人民,坚定走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危险,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 〔13〕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追求是普惠人民,让民生活得更美好,共同享受梦想成真的机会。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图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石过河”,还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人民性改革的基础,通过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解决与改革有关的重大问题

习主席指出,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从人民的角度把握和解决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14〕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人受益的普惠改革已经完成。 为了部门和局部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利益的方法,开始受到质疑。 追求gdp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方法已经在抵制人民群众。 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给全面改革的深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如何解决矛盾,走出改革困境,“方向一定要正确,行驶一定要稳定,特别是不能犯性错误”。 〔15〕这里的关键是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申人民性的价值定位,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最初精神,更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社会首要矛盾的评价,处理快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6〕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2 .逐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

在以前流传的体制下,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化改革意味着承认个人利益和经济自由,中国改革是通过逐步变革或激励扩大市场作用,将劳动者的贡献和收益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包产到户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前改革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兴起。 1984年《中共关于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习在很大程度上指出,“重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17〕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不同于西方国家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和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政府改革,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各个环节”〔18〕,并基于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佳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权力清单”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诸多改革措施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表现,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比较有效地应对市场失灵,也不发生“政府缺位导致的市场人为失灵”,〔 全面深化改革总是站在广大人民的角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改革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路径选择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3 .共享快速发展必须多次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是持续释放“红利”的过程,“红利”来自人民,必须回馈人民。 如果“奖金”不能与人民共享,改革将失去持续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改革的人民性也将因此而丧失。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人们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更客观公正的过程。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利为镜子,重新审视我们各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规定,只要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到处都需要改革。 哪个行业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行业哪个环节是改革的重点。 ”。 〔21〕如果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对西方社会危机的哲学解析,那么公平正义作为价值一直是社会主义运动追求的目标。 因此,公平正义也应该是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道路的标定。 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的历史进程,改革动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政府转向市场,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国有部门、私营部门、地方政府和外资4个。 但在今天,这四个主体都缺乏动力。 ……老百姓对改革的迅速发展期望很高,对政权的支持率也很高”。 〔22〕这种分解不准确,可能带有片面性。 但是,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向往是不容怀疑的。 因为共享快速发展体现了人民性的核心内涵。 人民群众是共享的主体,更是快速发展的主体。 多次共享快速发展,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让改革的快速发展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公平和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快速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因此,公平正义和共享的迅速发展是中国改革的持续性、比较有效的动力。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

习大同志指出:“快速发展是党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处理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3〕因此,只有明确中国快速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集中持久的动力。

1 .尊重人民群众的最初精神

“改革开放是认知和实践上的一切突破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中的一切新事物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所有方面的经验创造和积累,亿万人民所带来的实践和智慧都没有。 ”〔24〕邓小平说,凤阳县的“大部分生产队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了面貌。” 〔2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广,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农村改革的正确决策和正确措施,来自于以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中国共产党多次重复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财富,大大改善了农民生活。许多制经济的顺利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工商公司的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显现,“苏南模式”是这一时期改革的典型 基于单一制体制的现状,为了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分权、行政分权的改革相继出台,再加上税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晋升锦标赛”,〔26〕形成了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局面 这客观上加快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进程,因此“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群众创造性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27〕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2 .在处理社会第一矛盾中获得改革的动力

党的八大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形势,展示了我国当时社会的第一矛盾,即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情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要处理的首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据此,脱贫成为中国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词。 与改革开放后逐步市场化改革相联系,中国共产党逐步重新审视和动态调整了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强调当地经济增长最大化也关系到官员们去要求国家管理机构给予特别的优惠和豁免。 为获得这一豁免而进行的机构间谈判成为中国管理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副本。 ”。 〔29〕这实际上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首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失衡不充分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一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在中国经济总量稳定居世界第二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30〕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存在“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快速发展轻服务”〔31〕等问题,“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成为新时期优质快速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如果说十八大以前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那么十八大以后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卡尔多改进”。 〔32〕深化新时期全面改革,必须打破公共管理中形成的既得利益,做大蛋糕,分蛋糕,树立新的快速发展理念,树立和实践新的政治成绩观,加强政府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比较有效的供给。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3 .人民利益至上是对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守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所有运动都是为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33〕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不是与其他工人政党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什么与无产阶级整体利益不同的利益。 ”。 〔34〕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价值的角度和价值取向。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直坚持人民性特质,得民心,顺民意,谋人民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以习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重申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角度,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政府自身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其任何决策和制度都必须着眼于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福利。 ”。 〔35〕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养老、教育等基本文案,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习大同志指出:“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坚决打破利益的固化壁垒,坚决消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体制障碍。” 〔3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多次实现和维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迅速发展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人民不支持、不赞成、不乐意、不承诺一切事业的得失 〔37〕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记住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38〕人民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1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中国的政治语境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看“为什么人”,也要看“为了这些人”。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 执政能力的加强有赖于全体人民的共同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这就需要在持续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9〕,这已经是广大人民群众朝着“站起来”的目标努力,对党和政府提出了确定的要求, 改革开放是对人民诉求的正面回应,也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措施。 中国在渐进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分权改革,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获取改革的资源。 40年的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日益加深,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也存在着这些都违背了富裕改革道路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习主席说:“要检验我们所有事业的效果,就要看最终人民是否真的得到了实际利益,人民的生活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 这是多次建党公开、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40〕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新时代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所有社会成员。 以新的快速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包容性经济制度,全面深化改革达成共识,为取得改革最大公约数提供了良性机制。 “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使改革快速发展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公平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前进”〔41〕共享快速发展,致力于收入分配不公、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问题,推进人民全面改革。

2 .给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思想束缚和利益固化的壁垒对改革的阻滞效应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40年取得重大成果,受益于思想解放和利益流动性。 从现在思想解放不够,直接关系到好处的固化的意义上说,好处的固化是观念保守、体制僵化的直接原因。 如果利益流动性缺失,改革过程中就会出现闭塞,利益博弈加剧,不同的利益集团不仅会争夺新的利益,还会自发维护既得利益,加剧社会分裂化的程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增加了社会和利益的流动性,公正平稳地实现了利益协调,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因为利益的调整会带来对利益剥夺和获取的心理差异。 提高民众的获得感有助于改革的进展,如果广大社会群体有比较普遍的剥夺感,就会对改革形成对抗力。 相反,使比较有效的获得感持续下去,会使利益相关者对改革持有宽容包容的态度。 习大大指出:“打出响当当、站得住脚、大众认同的强硬伎俩。”、“充分展示改革方案的含量,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42〕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包括可以分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也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获得感”要落地生根,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就必须作为保障。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展望,党和政府成为国家管理的唯一主体,“单位制社会”“整体社会”是这一时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概括。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家对社会的管制逐渐放松,多种所有制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治理主体逐渐成长。 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间组织数量迅速增加,种类空前有所增加,独立性明显增强,其合法性也日益增大。 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空期间也在扩大。 在中国基层社会,“随着村委会选举和城市居委会选举的宣传,更多的中国公民开始使用选票影响自己的社区事务。” 〔44〕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改善,随之也出现了两极分化、腐败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新兴社会阶层要求参与政治生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集体事情的出现是弱势群体较为有效的利益表现 这实际上对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国家管理体系是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行业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套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快速发展稳定、内政外交保卫、治党治国治军等全方位。 ”。 〔45〕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及协调被认为是国家管理体系现代化的五个标准。 〔46〕实际上,这五个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制度建党、制度治国的效益和效率。 高效的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张力,通过增进公共利益的方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快速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的良性循环。 国家比较有效的管理应该确保社会稳步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合理维护,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认同个性化的追求,保障个人自由,让社会充满活力。

“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国家管理现代化本质上不是构建和设计,而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运行,以及在社会实践和运行中实现的国家建设结构的变化。 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真正提供了国家管理现代化的创新源泉。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将通过建立较为高效的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协同治理结构,从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

〔基金项目〕年江苏省社科基金要点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习大大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 17wta015 )年南通市社会基金项目要点课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 ant003 )

〔参考文献〕

〔1〕〔2〕〔3〕〔4〕〔7〕〔8〕〔10〕〔14〕〔15〕〔21〕〔24〕〔27〕〔30〕〔45〕的练习大大地治理国政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2。

〔6〕〔2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315

〔9〕[12][18][23]习大.习大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语出版社,. 174,32-33,103,38。

〔11〕陈静.未来来了:中国创造了大趋势——访问世界未来学家约翰尼斯比特夫妇[n] .中国社会科学报,-04-12。

〔16〕[38][41]习大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1-12,44-45,45。

〔19〕田国强.十九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新任务〔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

〔2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快速发展和快速发展政策[m] .纪沫等的翻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29。

〔22〕郑永年.中国改革路线图〔m〕.北京:东方出版社,. 73。

〔2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29〕〔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3。

〔31〕田国强.中国改革:历史、逻辑与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3。

〔32〕范恒山.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布局与推进:方向、要点、做法——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的重要论述研究(上) [j] .经济社会体制的比较,(6)。

〔3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11,413。

〔35〕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与利益共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j〕.学术研究,2005,(5)。

习大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的演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 17,18。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0〕学习大.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强调六方面的工作〔j〕.求是,(1)。

学习大学.学习大学总书记系列重要演说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77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9

〔44〕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贫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50

〔46〕俞可平.国家管理现代化(修订版)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标题:“人民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价值归依”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