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5字,读完约4分钟
作者:于岸青[/s2/]
年是吴宝康同志诞辰100周年,在各种纪念活动中,他被誉为我国档案学界的泰斗、“中国档案学界的一代宗师”。 在大众日报社研究部的工作,可以说是吴宝康“跳槽”的坚实铺垫。 “我后来从信息战线转移到了档案战线,可以说在大众日报社也能找到根源。”
1948年,大众日报社社长匡亚明向研究部主任吴宝康讲话,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政策研究室成立资料室,专门管理华东局的图书、报纸、资料和文件等,从事政策研究室工作,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担任大众日报社干部,报社领导
吴康二话不说,一口同意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宝康朝着新中国的文件事业一步步迈进。
1952年1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文件专修班开课。 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设立档案专业教育,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吴宝康是班主任,上课学习。 基于这个班级,195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成立,吴宝康担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 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前身。 吴宝康从此全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档案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中,他在其专著《档案学概论》中初步构建了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论证了档案学科的独立性。
多年来,吴宝康说:“在大众日报研究部的工作中,我从研究实践中正反认识到书、资料、文件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它,没有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研究部工作的历史过程,为我今后也坚定不移地从事档案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
吴康氏认为“大众日报社成立研究部是当时的创立”,“将图书资料翻译和人民来信等具体事业与研究事业结合起来,从而带动了报纸的普及,活跃了“死”的事业。”
理论界常说,情报界有两个泰斗级人物,南有复旦大学的王中,北有人民大学的甘惜分。 说起大众日报,王中强调大众日报是信息干部的摇篮。 他还说,《大众日报》是他的老家,是通向信息事业之路的起点。
王中曾两次担任复旦大学情报学部长,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情报学原理大纲》集中体现了他的信息论观点,当时被誉为“情报改革理论家”。 随后,他和甘惜分、方汉奇一起成为三位“文革”结束后情报学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对王中的评价是:“信息界开始提出自己对信息传播原理的看法,开始突破以前传入党报理论的一些固有观点和世界苏联信息理论与实践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是复旦大学信息王中教授。”
王中血气方刚,抗战初期在山东大学外文系学习的他,在家乡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队伍里枪来之不易,之后他开玩笑地在睡觉的时候把枪像恋人一样搂在怀里。 根据党的指示,在谷牧的领导下,在东北军五十七军从事兵运事业,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 之后也按照党的指示,从五十七军撤退,交给了大众日报社。
战时全省各大报纸都互通,大众日报社经常派遣自己的骨干到地方办报。 师傅带徒弟,带徒弟后,回到大众日报社,其他各大报纸的记者也调到大众日报社,像雪人一样不断长大。 作为“师傅”,王中多次被大众日报派往滨海区《农民报》、鲁中《鲁中日报》、济南市委员会机关报《新民主报》等报纸担任总或总编辑室主任,信息工作经验达八九年。
1946年,王中任大众日报通讯社副主任兼濮阳信息港山东总支部副主任上夜班,去喝茶。 同事们说王中有三宝。 “茶壶、茶碗、灯泡”。 军调开始后,因为懂英语,王中采访了美利坚合众国记者罗尔沃和山东各地,揭露青岛国民党第八军企图利用联合国救济物资达到政治目的,执行组要解决问题是不公平的。 美方代表倾向于国民党方面,他说:“虽然不公平,但共产党继续要求全部。 因为他们认为持久的和平依赖于谈判的成功”。 于岸青
标题:“吴宝康王中:两位学术泰斗”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