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14字,读完约8分钟

演讲:王南

整理:徐蓓

中国古人用天圆地方的理念建造了无数寺院宫殿,这些震撼的大型木制建筑群是如何建造的? 和西方古代建筑的建筑法式有什么不同? “/s2/”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王南请在“一席之地”演讲中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密码。

这本北宋时期的书,就像天书一样

1925年,梁思成24岁,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专业。 这一年,他父亲梁启超给他寄了一本书。 这是北宋李戒所写的“建筑法式”。

中国古代建筑总是靠口传心,很少写书,所以可以传世的古代建筑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建筑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

就像梁思成收到这本书时,得到了武功的秘籍一样,我非常高兴。 但是,接下来是很大的反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读。 因为那是北宋时期的书。

这件事在梁思成心中埋下了种子,他特别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来解读这本“天书”。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建设学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 1931年,梁思成担任法式小组主任,通过调查、研究、测绘古代建筑实例,试图破译古代建筑的建设密码。

《建筑法式》一书创作于北宋时期,因此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在中华大地上寻找唐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 梁思成很幸运,据说1932年他第一次进行古建筑考察时发现了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

这座楼阁建于公元984年,是辽代的楼阁,而且唐风犹在。 梁思成说,这座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酷似敦煌壁画上的唐代楼阁,熟悉敦煌壁画的人突然看到这座阁,仿佛亲临极乐净土。

这个建筑物更精彩的部分是那个室内。 其实是为高16米的观音巨像定制的楼阁,信徒首先在楼阁下仰望观音,然后中间有一层黑暗,可以绕观音腰一圈。 最后来到顶楼,能近距离欣赏观音的真容,非常感动。

梁思成仔细测绘了这座建筑物,之后花了两个月写了洋洋数万字的考察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在这份考察报告中,梁思成画了许多美丽的图纸,有巨大的水彩画渲染图,还有成百上千的建筑构件的剖视图。 其中,独乐寺观音阁的斗样有24种。

在梁思成的古建筑考察生涯中,最惊险的就是应县木塔的测绘。 应县木塔有67米以上的高度,是当今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物。 那个时代也就是辽代,其地位相当于现在上海的东方明珠。

这座塔雄浑而有力,类似于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所拥有的契丹人的气概。 塔的外观有五层,内部加上黑暗其实有九层。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两人,花了两周的时间把各层塔都测完了,最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塔顶和十几米的塔刹。 莫宗江说,他们俩从塔刹底座维修用的小门走出来,来到塔顶。 本来,这条塔刹山顶上有八条锁链系着塔顶的八个角,防止大风吹走塔刹。 但是,由于多年失修,这些锁链都垂了下来。 梁思成握着多么冰冷的铁链,吊着双脚空爬上去。 莫宗江一看,硬着头皮也只能跟着。 他们俩还测量了马哈。

梁思成及其时代有一位名叫傅斯年的学者。 他有一句名言形容考古工作。 “上穷下黄泉,动手找东西”。 梁莫二人测绘应县木塔,真是“上穷碧落”,而且他们真的冒了“下黄泉”的风险。

1937年,他们终于在佛光寺看到了唐建筑 [/Br/]林徽因也是中国建设学社的成员,在梁思成大部分古建筑的考察中,她是同行。 而且,即使是爬梁爬柱这样危险的工作,林徽因也是巾帼女子。 他俩曾经一起爬上天坛祈年殿的屋顶,林徽因特别自豪地宣布,自己是自古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坛屋顶的女性。

由于身体和家庭的情况,林徽因很遗憾地错过了应县木塔的行。 但是在北平的她也没有空,对梁思成和莫宗江的测绘事业进行了“现场直播”。 1933年10月7日,她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副本,如火如荼地报道了正在进行的测绘事业。

冒着生命危险测绘木塔的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家中的书中这样写道。 “今天正式去看佛宫寺塔(即应县木塔),绝对的overwhelming (不可抗拒),越叫越好,喘不过气来……这座塔真是唯一伟大的作品。 不看这座塔的话,不知道木制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很佩服。 我钦佩建造这座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不出名的建筑师和不出名的工匠。 ”。

这是研究古建筑的伙伴有两个地方,但默契十足。 事实上,他俩个人心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终生不变的爱,是他们之间感情最坚实的基础。

梁林考察古代建筑的黄金时代是在1937年6月至7月,他俩和莫宗江、纪玉堂组成的调查队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唐代大殿。

迄今为止,对中国大地进行广泛长期调查的日本学者主张,中国大地上没有唐代的木造建筑,没有1000多年的木造建筑,如果想看唐代的建筑,有必要去日本。

这一断言将刺激中国建设学社的全体成员。 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和同事们发现了许多两宋辽金的木结构建筑,但没有发现唐朝的建筑。 但是,历史是如此偶然。 1937年七七事件前夕,他们终于梦想着圆佛光寺,发现了唐朝的建筑物。

1937年7月7日,梁思成向北平的中国建设学社发送电报,报告发现了唐代建筑这一特大喜讯。

发现佛光寺唐大殿有一个小插曲。 他们一行人看到这座大殿时,发现它外表斗样雄伟,露出宽檐翼,是一头巨大豪壮的大象,是唐末五代的建筑。 这是基于他们多年的考察和看了很多文献得到的经验,但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表明这座建筑物是唐朝的。

这时林徽因立下了大功。 她因远视,发现正殿梁下隐约刻有字。 于是,大家赶紧搭起脚手架,用布擦掉梁下千年的灰尘,终于看到了梁下的题名。 把这些标题和殿前经楼的碑文相互印刷,最后发现这个正殿建于唐朝大中11年,也就是公元857年。 佛光寺的正殿确实是唐代的建筑。 不仅如此,正殿内还有35尊唐代雕像,面积巨大的唐宋壁画。 因此,梁思成称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第一国宝”。

[/s2/]高度标准化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秘密

通过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研究,梁思成 这证明有一套高度标准化的设计,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秘密。

这一秘密在《建筑法式》一书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有重要的话。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这个“材”是指标准的木材。

“建筑法式”以3:2的比例规定了该标准材料的截面,具有很高的受力性能。 此外,该“材”分为8级,涵盖规模不同的建筑物。 在

《建筑法式》中有非常重要的语言。 “在所有屋宇的深度、名产的长短、曲直的折断趋势、规则绳墨的贴切性、都是用材之分,考虑制度。 ”。 这句话简单地说是指一个木制建筑全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是以材料为基础的模块。 模块化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优势。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有斗样,形状像漏斗的木构造的部件称为斗,形状像长棍弓的木构造的部件称为样。 而且,所有斗样的横断面,实际上无论位于何处,都是标准材料。 不仅如此,它们都是连接斗样的枋,其横截面也是标准材料。

在古代,标准材料占了一个木制建筑的大部分材料。 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料可以在一个工厂大量生产,然后搬到工地进行加工和组装,从而大大加快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速度。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建设速度的神话。 例如,唐长安的皇宫,面积约是今天北京故宫的3倍,只用了10个月就建成了。 例如,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木结构建筑武则天时代的明堂,长约90米,高近86米,比应县的木塔还高,占地面积约为今天故宫太和殿的4倍,不到一年就建成了。

还有一个例子。 唐名臣魏征因为官宦清廉,家里没有堂屋,李世民看不见了,所以把皇宫的小殿给了魏征。 这座小殿是从皇宫搬到魏征的宅邸建造的,一共只花了五天。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块化、装配式,真是太早了。 林徽因后来在梁思成的着作《清式营造则例》中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样的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另外,梁思成还做了比较中国古代那种“以材为祖”的木结构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的建设规律的创造性工作。 他发现西方古代建筑的法式将柱子的直径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基本模块:整个神殿上下的重要设计尺寸是柱径的整数倍或分数。 所以,西洋的柱径和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梁思成先生对世界建筑史的另一大贡献。 (王南)

标题:“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