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95字,读完约25分钟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博

摘要 :追溯考察了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货币观念的变化,有三个重要启示:一是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进步的记载者,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观念的几个变化是一个方面吗?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观念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实践及其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的伟大历史,货币观念的一些变化、实践的一些变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 其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快速发展理念的矫正与创新,在货币化生活的世界里防止货币的人性和社会的酸蚀与异化,促进“人类社会本质”的回归,货币观念从单一到觉醒,从“货币疯狂”到“货币联想”,最终成为“货币联想”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关键词 :改革开放、货币观念、经济哲学

标题评论 :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系列项目“现代性发育的13种观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哲学反思”(项目编号: bha00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时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进程及其巨大的变革力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大地的物质形态和中国社会的内在结构,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冲破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快速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中国推向了一个巨大的时代。 ”。 ①这种值得记忆的历史变革时代,其生存经验和宏伟实践所映射的时代精神状况,也值得我们基于历史和逻辑的双重维度,给予持续的理论展望和哲学透视。 之所以需要对货币观念进行经济哲学反思,至少是基于以下四个理由:其一,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内在地改变了各种社会质量材料之间的组合方式,必然映射出人类对世界理解的物欲化。 其二,货币互换表象背后的本质力量是人类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互换、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互换其三,多元化的杂多货币形式变迁的根本决定力是社会制度形式的历史变迁其四,货币互换的规模、形态和货币化程度的一些变化, ②、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货币是价值的象征,但“象征代表其他事物,抽象为代表性事物。 有价值的东西的重要性”③。 货币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中,最后登上大厅,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性结构,而不是一个物品自身演化的结果,映射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及其内在结构的深层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数量与经济区块量一起扩张,货币管理体制和政策结构逐渐完整。 人性被货币这个工具解放了,生产生活习惯性和思想观念也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货币观念的变革,是经济社会行业历史性变革的写照。

一、1949-1978年:重要而不重要的货币观念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开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也是经济体制下国民确立新货币观念的重要时期。 具有鲜明时代痕迹的货币形态及其功能设定,塑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货币观念。

(1)没有票,兑换受到限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就产业结构而言,当时的中国本质上是农业国家,城乡、工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一致。 在货币行业,旧中国恶性通货膨胀日益累积造成的极其复杂的局面仍在持续。 货币从城市流向农村,实物(主要是粮食)从农村流入城市。 拿到现金的农民不用花钱。 因为城市不能取出足够的物资(工业产品)和农村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换。 于是,农民手中的货币变成了“流动性过剩”。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大宗物资统一销售政策和农业价格“刀刃差”的目的之一就是节制这种“流动性过剩”。 以“防范通货膨胀”问题意识作为决定的出发点和指导方针,虽然有其特殊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系统地改造了货币功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设计是权证经济。 以粮票为代表的各类权证,本身不具备法定的流通功能和交易功能,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成为“影子货币”。 人民币只有与权证配套采用,才能完成交易行为。 权证的出现是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和流通行业统一购买统一销售政策的必要配套,也是准货币政策的产物,实际上已成为购物准入的门槛。 这个设计的根本逻辑是,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物资供应是常态,货币相对超发也是常态,那么应对这种情况的简单方法就是改变资源配置,在货币和实物之间设置壁垒,人为筛选、霍夫 票据经济的产生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乃至不可抗力的作用,客观上以抑制人的欲望和诉求为条件,强制“拉平”经济增长的“方程”。 这一举措具有现实的对比性,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显现出局限性。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2)货币功能的局限性决定了货币观念的半封闭性;

门票是计划的限额,购买力的生成取决于货币形式的工资。 由于货币没有放置在交换活动充分进行的场地上,其功能不完整。 取消货币后,面对实际存在的商品诉求,无法衡量,难以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价值尺度。 更何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即使公有制公司内部仍然存在异质性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货币诉求,国有公司与集体公司、集体公司与集体公司之间也不是可以轻易采取筹集方法,而是必须以货币结算的方法交换资源。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仍然需要货币,再加上货币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货币是绝对办不到的。

(3)商品交换规模的有限性决定了货币观念的单一性;

货币的迅速发展史也是人的社会范围和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 计划经济期“货币+权证”的方法是对费用诉求的人为限制,必然限制了潜在的商品交换规模。 没有大规模商品交换的生活实践,在权证经济严格门槛的限制下,人们对货币符号的记忆和货币功能的开发采用,停留在比较淡薄和单一的状态。

二、1978-1992年:思想的解放带来了货币观念的扩大

从1978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有了市场,货币功能可以更健全地发育。 只有在市场体系中流通流动的货币,才不是单纯的计量单位和符号,而是真正有意义的货币。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宣言本身,开辟了货币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扩张的广阔空之间,为之后资本市场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一)从“无需货币的货币”到“价格双轨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空在对社会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无产阶级利用自身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手段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的构想 列宁在晚年也为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做了一些重要的阐明。 他警告说,那样“完善的、完整的、真正的计划,现在对我们来说=“官僚主义的空想法”。 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在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必须完全利用商品市场,迅速发展货币经济,以“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迂回前进。 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运行,到20世纪80年代初积累了许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权证并不被视为具有法定货币的正当性,但权证经济的大道路实际上制造了巨大的“准货币体外循环系统”。 凭票购买商品的预定价格与实际开放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介于巨大的套利空之间。 配置各类资源的要素“黑市”催生了“价格双轨制”这一“成败萧何”的特殊时代现象。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2)增加工资:从冻结到解冻,货币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行业的深刻变革促使人们对货币的观点从静止转向运动,从埋藏、储蓄转向招聘、投资。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这个阶段的邓小平理论勾结的一贯自觉的追究。 相应地,人们自觉进入了对货币观念的意识和反思状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定义了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不成熟、不完善,拒绝了急于消灭货币的激进主张。 货币观念的觉醒和变革绝不是孤立现象,其背后有制度变迁深厚的基础。 以“扩大公司自主权”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文案有两个:一是简化计划指标,放松计划控制;二是扩大奖金额度,加强对公司和员工的物质刺激。 公司工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工资与国民经济成比例增长提供了制度保证。 几十年固定的“铁工资”逐渐松动,人均现金储蓄和银行储蓄迅速增长。 农业改革使作物增产,农民增收,走出“生存工资”的陷阱。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上良性的工资上涨、工资和利润共同推动储蓄增长的新机制开始形成。 ⑦?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3)门票退场:从“壁垒”到“摆设”,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计划的制约

改革开放后,票务经济及其配套的一系列支撑性制度结构逐渐清晰。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吃“商品粮”的城镇居民粮食消费下降,粮票有余。 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的农民,从“自给自足”变成了“吃商品粮”,产生了供需之间的默契。 另外,双轨制中由于平价粮食和议价粮食价格差,粮票所有者不仅有购买的资格证书,还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的统一售价购买粮食,粮票交易介于套期保值空之间。 这把锐利的“尖刀”拉开了计划内和计划外资源配置的帷幕。 1993年底,粮食价格全面放开,粮票交易行为与粮票本身一起退出历史舞台,宣告票券经济彻底结束。 从权证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过渡,意味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权证为壁垒拱起,功能缺失的货币“杖”、独立的“走”。 作为准货币制度,权证经济衰退和货币经济崛起是硬币的两面。 与此相对应,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直接吸收存款,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稳定的货币管理当局和货币政策基本框架在摸索中初步确立。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货币在经济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必然会引起货币观念的深刻变化 赚钱的想法比金钱本身更刺激,“通过任何投资获得收益的人的神经活动和因可卡因或吗啡而出现幻觉的人的神经活动没有明显不同”⑧。 在改革开放初期票券经济与货币经济双轨并存的状态下,人们从思想观念上逐渐生成对货币客观化、量化的认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货币观念的觉醒已经无法停止。

三、1992-年:从高涨的货币经济到多向货币观念

描绘了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年党的十八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20年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深入融合。 这20年发展速度之快、利润之高、处境之险、过程之艰难,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历史时期是改革一路走上坡路、破竹般的攻坚期、加速期,也是深层次问题逐渐积累的潜伏期。 货币的酸蚀效应导致了货币观念的新变化,“货币万能论”兴起。

(1)货币化生活世界的到来

货币化,即“以货币(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经济活动的比例正在增加”⑨。 今天,中国是大观的货币化图景,其重要的增长阶段始于1992年。 这个货币过程包括以下代表性的变化。 第一,夹杂着货币要素的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让国民最直观地认识到了货币的力量。 在门票“防火墙”完全取消的状态下,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上升到24.1%这一历史高位,在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跌落到1999年的负增长状态(-1.4% ),是单位生产货币数的广义 如此巨大的经济生活体验所反映出的货币力量操纵和失控,是最生动的教材。 第二,央行真正的独立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使国民越来越认真地了解和认识政府与市场这一根本关系在货币行业的体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发行,正式确立了中央银行的法定地位。 此后,央行将运用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代表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等数字指标的波动沉浮,成为人们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做出财务评价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 第三,从大宗产品价格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将唤醒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沉睡之物”,真正将人们带入货币化的生存世界。 土地长期以来都不是无价的、有价值的城市,而是无偿采购和转让。 但是,城市的快速开发使土地匮乏性急剧上升,最根本的生产要素——价值和价格再次明确,成长为支撑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1998年推进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将更广阔的空之间拖进了货币的监狱。 此外,还有权力货币化(腐败)、生命货币化(矿难死亡赔偿)、失业货币化(购买工龄)等。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市场以货币为尺度,重新评估现有世界的一切价值。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2)“第一平等主义者”:货币对人性的解放

货币的存在激发了人类创造和获取财富的欲望,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货币作为经济活动中“润滑剂”和财富的象征,促进着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 它在促进自由劳动者形成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 没有分割货币空中的陌生人,根据各自的优点,粘合在同一个经济链条上。 吉登斯称货币“反转时空”万能为“脱域”:货币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是象征性标志的特殊类型,整体上对现代经济活动的脱域极为重要。”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受大江海的自然地理制约和移民法的人为立法限制,无法完全实现自由流动的劳动者创造,凝聚了“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商品,可以以货币为纽带“租船出海”,被纳入全球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中, 经济学家认为,衡量经济市场化的最重要指标是提高经济活动的货币化程度。 ( 11 )货币对资源的配置和对价值世界的“吸引力”,扩展人的行为空之间和行为能力,释放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确实是第一个平等主义者,取代了旧的特权。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3)“交易型人格”:货币对人的侵蚀

经济体制通过货币经济进入巨大的历史变革轨道后,人的精神心理和思想文化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改革之初,整个社会充满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思索和痛苦,但在大部分社会思潮的背后,货币的幽灵徘徊着。 自我意识觉醒,个人化倾向凸显,个人价值在空之前备受瞩目,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经济重构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 货币深深嵌入市场社会,全部化为赤裸裸的交易行为,一切行为都通过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来解读。 当万物的价值个性被“货币”量化后,货币也掩盖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第二,货币的正能量是推动平等,货币的副作用是异化人心。 货币客观上打破了等级特权,抛弃了费品按地位分配的规则,确立了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的新规。 “就像商品所有的质量差异都被货币消灭了一样,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消灭了所有的差异”( 12 )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但是,货币也抛弃了人的主体性及其丰富的需求和规定,最终踏上了对货币数量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这是货币的异化,也是人的异化。 ( 13 )第三,确立了基于货币价值约定功能的“等价交换”,掩盖了事物对个人的独特意义。 赋予特定事物优越价值的源泉,是其个性化的特殊体验:不仅超过了前现代时代生产与交换未充分社会化的自给自足状态,而且在现代工业经济场景下市场还不明朗,供求力量还处于胶着状态。 实际上,它反映的是具有一定后现代优势的、市场充分明确后的“个性化”产品的价值决定过程,其价格的最终决定尺度不仅是基于其采用价值、交换价值,也基于意义的交换或意义的平衡而明确的价值 (十四)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货币经济深度的快速发展将带来货币观念的合理化矫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关于货币经济和货币观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聚焦于服务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标志着货币功能与互联网时代进行的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相对应。 另一方面,对外日益崛起为主权国家的重要标志,成为主权货币和imf框架下拥有特殊提款权的国际通用货币。 在经济开放的新格局中,货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正在重新审视。 党中央基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和1998、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洞悉货币深层本质,决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金融监管,终结那场风暴、一夜暴富的资本奇迹、货币神话,为货币“紧缚”。

(一)货币经济深度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实践深度的推进,充分激活了国民对货币撬动经济社会运行威慑力的无限想象,见证了货币从局限于本国时空范围内的地方性货币,渐进向世界货币浪潮开放的宏伟进程。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以货币经济为基础的大国经济显示出强大的资本实力。 在不断深入的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货币战争、资本竞争中维护本国货币财富和币值稳定,成为新时期货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货币的开放性。 货币只能在流通中实现其价值,所以单纯限制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范围是不明智的。 哈耶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的构想,在大数据时代转化为主张各种货币“中心化”的实践。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实质上是货币流通支撑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信用基础和新闻中心,由国家权威的中央银行体系结构化为相互印证的交易新闻和个人信用担保的网状体系,支撑商品交易的运行和货币价值的稳定。 比特币现象及其全球关注和争论向人们暗示,要正视和继续观察对货币的开放趋势。 二是货币的安全性。货币需要流通,但现实中确实具有很强的民族国家属性,无缘无故,不顺畅。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货币观念,中国人已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深刻意识到当前世界货币战争风险的现实可能性。 三是货币虚拟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赋予了货币本质新的内涵。 虚拟货币、移动支付、网络金融等层出不穷的货币形式创新,不断挑战着人们自古流传的货币观念。 在人们不接触纸币实体的情况下,从邮件提醒、存款余额等数字化意义上建立货币与自身的关联,实际上意味着货币将商品交换抽象化后,自身也将进一步抽象化,这种双重抽象最终将远离任何实体,固定在数字本身上。 人类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的变成了“数字生存”。 货币迅速发展到虚拟货币、虚拟经济阶段,但超货币和通货膨胀的阴影始终如影。 大数据时代,在“无现金社会”中,世界资本金融体系走出了技术隧道,抽象性更强,脱域性更大。 的主体定位异质多元,运营方式为虚拟异象。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前瞻确实惊人:“在发达的货币制度下,生产只是为了交换,或者生产只是为了交换。 因此,如果取消货币,人们要么回到生产低的阶段(适应这个阶段,发挥附带作用的东西交换),要么进入更高的阶段。 ”。 ( 15 ) 4是货币的社区性。 货币本质上与交换、交易相关,而且是从物物交换抽象升级的结果。 但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地区多种另类权证的出现、存在和增长,是对其本质流传至今的货币制度的反动和挑战。 这些挑战者们有着通过重建货币的“地方性”来重建社区共同体的野心。 这些社区性、地方性货币已经不简单,既是价值衡量的单位,也是可以换算成劳动时间的单位。 时间银行、航空空里程、通话时间、数据流量……这些本质上都是专业的替代货币。 货币的地方性或社区性促使人们反思和追问货币的本质和初心,将冷货币拉回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社会,重新确立货币创造、财富创造和劳动时间。 五是货币的道德性。以欲望膨胀、奢侈、炫耀为特征的费用社会到来后,货币符号所反映的人们货币占有差异及其差异折射出的社会分化状况,引发了一系列对全社会货币本质的道德追问,实现“优质快速发展”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二)扶正祛邪:新时期货币观念回归“人的社会本质”

消除货币拜物教,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回归,是马克思念兹的重大关切。 青年马克思在《关于犹太人问题》中,为今天的人理解货币观念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参考路径。 他更深刻地指出,在充分肯定了现代国家政教分离的制度相对于“落后的德国”具有几乎无可置疑的进步性之后,资本主义和市民社会不仅一次性处理货币带来的精神困境,反而成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根本障碍。 马克思从世俗化的角度直截了当地指出犹太人问题的原因:“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 事实上,这是自私的。犹太世俗的礼拜是什么? 做生意。 他们的世俗之神是什么? 钱。 ”(十六)市民社会基本上是利己主义的。 市民社会的异化土壤使沉迷于资本神话和成长奇迹的人们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走向资本拜物教。 处理犹太教问题就是处理市民社会问题,这只能是全人类解放,让原子化的个体在类生活中重新构建集体认同,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犹太人的解放意味着市民社会成员的解放,“社会从犹太人精神中解放出来”( 17岁),实现了人类本质的回归。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必须重申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以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 (十八)社会第一矛盾的时代变化,意味着单纯依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光寄希望于市民社会和资本逻辑,并不能从根本上处理现代社会货币化生活世界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心理问题。 所以,必须恒常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9 )。 新时期放弃进一步发育的现代货币观念,弘扬正气,坚定正念,扶正祛邪:第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成功观、金钱观,庸俗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 二是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严惩货币经济条件下的腐败现象,对货币观念异化形成的诸多低俗、错误的价值取向防范微杜渐、教育诱惑。 第三,利用金融市场搞活,加强金融监管,整顿规范秩序。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五、余论

本文围绕货币功能与货币观念之间许多复杂的历史核查和相互作用,追溯和解读改革开放及其铺垫阶段的历史。 还没有展开两点,作为余论被提出。

第一,货币这一阶段性的快速发展,是历史性的、合乎逻辑的,不能随意跨越。 从人类普遍快速发展的历史语境来看,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从新中国货币快速发展的轨迹来看,货币的本质就像一张特殊的票子。 作为国家发行的权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内涵:初期以产品本位而非金银本位,根据产品储备规模决定权证发行规模,这与计划经济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深入参与,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出现票券本位与美元体系对话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货币作为国家和执政党信用的载体。 货币仍然是票证,但会从对应特定产品的票证转换为对应普通产品或服务的票证。 货币这个本质特征是被人们感知到的,还是已经进入了货币观念? 这是值得考虑的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第二,在后现代的情况下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回归”,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货币观念的变迁与货币功能变迁同时展开的许多过程有关,这些过程并不都被还原为货币化过程。 当前风险社会、新闻化、个性化等新趋势与市场化高度相关,但还有更大的距离。 货币在历史进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将人的观念结构视为市场化、货币化的单一结果? 货币以前流传的社会崩溃和“暴力解体”引起了市民社会的许多疾病,也受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们的很多批判。 人们相信可以通过社会整体的改造,改变人的立场。 要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回归“人的社会本质”的社会,对于市场来说,在后现代的情况下实现“人的解放”,回归的“人的社会本质”的社会,也许应该对个人的孤独来说。 当今个人受到的压迫是分散的,强调回归“人类社会本质”的社会方案,并且需要更加重视个人在后现代社会的存在状态及其精神困境。

“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注释: [/s2/]

①习大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页。

②张雄:参照《货币:哲学方向性的思考》,刊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③[美]塞内加尔:《货币简史》,牦牛力夫译,中信出版社年度版序言第2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2页。

⑥《列宁全集》第2版第50卷第130页。

⑦胡景北:参照《农业土地制度与经济快速发展系统:对20世纪中国经济史的理解》,载《经济学》2002年第1期。

⑧[美]塞内加尔:《货币简史》,第60页。

⑨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1页。

⑩[英]吉登斯:《现代性的结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 11 )张雄、鲁品越主编:见《中国经济哲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55页。

( 13 )曹东博:请参照《通往犬儒之路:人类价值系统的现代变化》,刊载“现代哲学”年第4期。

( 14 )姜奇平:参见《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与多样性》,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9页。

(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167页。

(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页。

(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页。

( 18 )习大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1页。

( 19 )习大:《习大谈治国理政》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23页。

标题:“货币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