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21字,读完约11分钟
作者:程东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节日。 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春节”是上世纪初刚刚兴起的晚近说。 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地方,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年元旦元旦”等,和“春节”是不同的意思。
无论叫什么,民间一直被称为“新年”。 其实不仅仅是春节,从腊八到元宵也是二月二日的一系列年庆活动。 现在,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一系列年庆节的源头。
汉武帝明确将夏历正月作为岁头
在“跨年”一连串的年庆活动中,除夕或春节无疑是其高潮。
过去,说是新正、新岁、元旦、元旦,顾名思义,它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 除夕是指新旧交替的夜晚。
从物候方面来说,一年和一年轮回的转换,四季更替是最明显的时间周期之一。 过去,人们也自古有“年”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年份首先与农作物一年一度的收成有关。 甲骨文的“年”字是人背的象形字。 “说文”叫做“年,谷熟也”。
一年过去了,这当然是值得庆祝的时候。 那么,什么时候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呢? 如上所述,谷物丰收是“年”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我国的周代以收获结束的季节为一年的开始。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本科谷登场后,人们欢庆的场景。 “九月肃清霜冻,十月是洗衣场。 斯飘,说要杀羔羊。 进入他的公堂,说他的意思,万寿无疆。 ”。 周人把夏历十一月作为年初月。 这是因为10月末、11月初将迎来新年。 《诗经·七月》中记载的,实际上是当时人们“正月”的场面。
到汉代中期汉武帝时为止,正式以夏历正月为年初,年初在正月初,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虽然此后历法不断修改,但这一年开始的时间一直没有改变。
既然岁头已经明确,相应的庆祝活动自然也会转移到这个时间进行。 元旦是汉代王室重要的庆祝日,朝廷将举行大规模的朝会。 皇帝一大早就受到了文武百官的祝贺,并且百官也收到了新年宴会的礼物,这时礼乐齐鸣,百戏四起,一片欢腾。
在汉代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也成为民间节日。 后世新年拜年以前的传入是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惯迅速发展起来的。
隋唐春节被称为元旦、岁日、元正。 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的《伪宁令》规定元旦、冬至分别放假7天。 的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每逢元旦,朝廷像往常一样举行早晨的大典,庆祝新年。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旦或元旦新年。 正旦晨会仪式仍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 在民间,各种庆祝活动也越来越热闹。 北宋的“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赌三天禁,交给老百姓娱乐。 官员和老百姓都从早上开始互相庆祝。 家里店面都很出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平时很少出门的贵族女性也化妆旅行,去赌场看赌局。 贫民户在年关也换上新洁的衣服,分享酒。
南宋时期,年节参观寺庙宫观的风气很浓,寺庙游客一天到晚络绎不绝。 年祭是人们聚会的机会,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户户都要喝宴会,笑声喧哗”。
明清时期、元旦过年的习惯更加固定,我们可以在小说《红楼梦》中看到许多精彩的描写。
“春节”是民国时制定的新名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建立。
清朝被推翻后,使用什么样的纪年法成为摆在革命党面前的大事。 辛亥革命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决定使用世界通行的阳历。 但是,关于夏历(民间称为旧历、旧历),也没有宣布废除或无效。
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总统,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发表了《临时总统宣言书》。 宣言的末尾记载着“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之后,孙中山下令过渡到阳历纪年,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那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元旦),民间自古流传着新年,但其他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也保持原样。 新年只是不能算是元旦了,不免有些名不虚传。
1913年7月,当时担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铉提交了上一份报告。 “我国旧俗,每年四个季节,应该明文规定,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我的国民都放假一天,公务员也请一天假。 ”。 从那以后,旧历的年初从以前的“元旦”“元旦”改称为“春节”。 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是百年的历史。 自古流传下来的“春节(春节)”只不过是对立的春日的称呼。
1928年,东北易旗印、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 国民党大力推行“国历”(太阳历),开始将农历视为“废历”。
1929年春节前,刚到任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发出了“禁止春节”的通知。 禁止商过春节,从农历小年开始禁火,新年让各商开门,责令照常营业,指派密探,一见庆祝者,罚洋五元。 1930年,政府表示:“转移废历新年假期和各种礼仪来装饰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一)各地人民在废历新年假期天数和废历新年前后继承的各种礼仪娱乐,如压岁钱、团拜、祀祖、春宴、观灯、刺彩、贴; (二)党政机关积极实施,事先公告人民一体办理,废历新年不得请假,不得以假藉其他名义请假。 ”。 据人介绍,春节期间,警察到关店开门营业,砸烂元宝茶和供祀的水果,有人罚款,有人“甚至在乡下卖日历的小贩”。
但是,民间持续几千年的旧历正月初一的习俗,很难通过纸的行政命令改变。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禁令,人们还是继续高兴地度过他们的大年。 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针对农历年关,除公务机关外,民间习俗不得过多干涉”。 民间还可以认真过农历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春节放假三天,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确认了春节的地位。
年节系列之一
腊八“腊月祭”从以前就流传着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孩子别贪心,一过腊八就是年。 ’在以前流传下来的农业社会中,到了腊八,就进入了新年的气氛。
那么,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聋人”是一种祭礼。 在商朝,人们捕猎的禽兽会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祝福老百姓五谷丰登,共享太平。 这四届大祀中冬祀规模最大、最盛大,后来被称为“腊节”。 因此,举行聋人节的旧历12月被称为“聋人月”,冬季节日被称为“聋人日”。
腊月日在初期没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是年末的最后几天。 汉武帝公布《太初历》,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月日,时间为冬至后第37天,明确介于大寒和立春两个节气之间。
到了南北朝时代,旧历12月8日固定为“腊月节”。 这个日期的一些变化应该和当时佛教节日的渗透有关。 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举传入中国,人们相信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日子。 这一天,僧尼聚集在各寺院纪念佛的成佛,大兴佛会点腊八粥。
由于腊月和腊月临近,祭祀腊月祖先的活动逐渐转移到元旦的新年,腊月的节日逐渐变小,人们把腊月的日子转移到腊月的日子。
腊八节把以前流传的腊日祭祀和佛教腊八佛祖成道的日子联系起来,逐渐成为民间节日,原来是佛寺施舍的腊八粥,其宗教含义也消失了,成为了民间习俗。
年节系列之二
腊月23汉武帝提倡祭灶神
小年是中国汉族以前传下来的节日,也被称为灶节。 第一个小年头是为了祭祀灶神,但渐渐发展成了春节前的“准备节”。
地点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同。 很久以前,过了小年还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以前就流传了。 也就是说,官家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家腊月二十四,水上房子是腊月二十五。 中国北方长期以来都是政治中心。 因为这个小年12月23日多,南方的小年是12月24日。 鄱阳湖等沿湖居民在保存船夫以前就流传下来了,新年定在腊月25日。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经开始在民间祭祀。 从前灶神受人尊敬,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外,还因为灶神是玉帝而被派往人间考察善恶之职。 农历12月23日(或24日),灶神去世,上天向玉帝报告这一年所有房屋的所作所为,也称为“辞灶之神”,所以家家户户都需要“送灶神”。 正月初四来迎接灶神,叫“灶”。
祭灶神的习俗,从汉代开始迅速发展。 《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了前汉时一个叫李少君的人非常重视灶台节。 据说汉武帝听了李少君的鼓吹,开始提倡祭灶神。
灶神从汉代开始作为有姓的人格神而闻名,有个妻子叫苏吉利,叫王博颊。 在秦汉以前的古代,灶神无论是为了男性还是女性,到了汉代就成了灶老爷爷和灶老奶奶的夫妇。
民间习俗中,供奉灶神的多为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糯米团子等,堵住灶神的嘴,不说人类的罪孽。 今天,我国许多人不再祭灶了,但腊月二十三吃甜瓜的习惯仍然在广大农村盛行。
年节系列之三
元宵的古老习俗融合佛、道的要素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必然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这就是“元夕”的意思,元宵节也称为“元夕”“元夜”。
道教诞生后,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将其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为“三元节”。
西域摩揭陀国必须在每年的12月末(相当于中国夏历正月15日),在城内举行燃灯法会,纪念佛祖。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迎接佛典进入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在寺院、宫廷烧灯表现佛的习惯也逐渐被人们使用。
由此可见元宵节基于古老的习俗,融合了佛、道的要素,最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烧灯,还开始挂灯笼。 但是隋代以前的正月十五盏灯主要是王室贵族的活动,整个社会还没有普及,隋代开始流行元宵节点灯的习惯。
元宵灯会的兴盛始于隋唐,沿袭历代。 元宵”作为节日名称出现在唐代。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都长安建造了高八十尺的百枝灯树,矗立在高山上可以看到百里。
唐朝皇帝为了举国欢庆,决定将以前的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天。 为了让人们通宵观光奖,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让人们狂欢。
宋朝的城市生活发展更是迅猛,元宵灯火盛况超过前代,同时张灯的时间也从三夜扩大到五夜,从正月十三试灯,到正月十八。
看灯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 元宵作为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从当时的圆形薄饼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把元宵叫做“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糖元”。
年节系列之四
二月二龙头抬起本来就是天象[/s2/]
二月二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头节”、“青龙节”、“春龙节”。 据说这一天神龙开始抬头,云可以下雨。
那么,龙抬起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涉及到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点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月五星运行的黄道带分为二十八个天区,天区有日月五行星在天空的具体运行位置,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星迹方位来评价季节和时刻。 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又分为四个部分,被称为“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各由七个星宿组成。 其中东方苍龙大象中,角宿是龙角,宿是龙首,氏宿是龙胸,房宿是龙腹部,心宿是龙心,尾宿和箕宿是龙尾。
春天农耕开始的季节,苍龙星宿开始上升到东方夜晚空,明亮的龙头开始出现。 每年农历2月初2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探出头来,角宿是龙角,从东方地平线开始出现,约1个小时后,亢进的旅店是龙的脖子,上升到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氏宿也会出现在龙的胸部。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过了2月2日抬起头,一下雨,春耕也开始了,人们又为了一年的生活去了田里忙碌,年关也真的结束了。 (程东)
标题:“春节古时称“元旦””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