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94字,读完约7分钟
作者: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万晴川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基本肃清至嘉靖晚期。 万历20年( 158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又发动了侵朝战争。 在北朝鲜王力613的号召下,明廷出兵救援,经过7年后倭寇将被赶出北朝鲜。 兴趣是,在中朝两国人民的抗倭斗争中,关公信仰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支柱。
北宋末期,关羽作为国家佑护神的功能日益凸显,被视为军神,元明依然保留着它。 朱元璋鄱阳之战和朱棣的北征本雅失里声称得到了关羽阴助。 特别是明军在“土木之变”中受挫后,朝廷加强了“神道设教”,编纂了各种关公显圣助战的神话,建成了边疆重要的关庙。 但是,明初关公信仰主要流行于北方,关羽死于孙吴之手,因此南方关庙的建设很少。 据弘治《太仓州志》报道,弘治10年( 1497年)太仓知州李端上任兴办土木,废弃了教场内的关王庙。 他认为关王忠勇,却仇吴,冤庙吃吴。
关公崇拜流行于东南沿海,与嘉靖年间发生的倭乱有关。 倭乱之初流传的一点抗倭故事,都与关公信仰有关。 李钟寇《嘉定保卫倭庙记》记:嘉靖二年( 1523 )倭犯嘉定在东门外放火焚烧民宅,烟焰堵塞天空,守城民兵睁不开眼,倭贼企图入侵市内。 危急之际,县令万思谦向关公神像叩头求救,话音刚落,风向逆转。 有倭寇已经越过城壕,守城民兵有不学弓箭的,下级军官的大伦因事偶然降临,于是张弓大声喊道:关帝要拯救城里十万人民,就让这支箭勾结倭贼的喉咙! 立刻箭射了出来,说:“实际上是穿透小偷的喉咙而死,群倭因恐惧而后退,邑人事帝益虔。 ”。 崇祯《嘉兴县志》卷6还记载了嘉靖二十九年( 1550 ),倭寇抵达王店镇,在紧要关头关羽突然从云端尖叫,成为“舞偃月刀指寇”。 所有寇马上跪在前面,相戒不犯,带领所有人走。 所以,人们升起蜡烛烧香,虔诚地教关羽像前,择日建寺,别忘了钟永矢。 关庙建成后,“郡人进入寺庙,满心欢喜。 面对敌人,变得软弱”。 从此,当地人开始大力建设关庙,各界人士都在尽力捐钱支持。
由于关公信仰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士气,抗倭将军善于利用,每次取得胜利都要归功于关羽。 张寰《寿春庵新汉寿亭侯关王祠记》云:倭变之初,胡宗宪练兵在杭州吴山寿春庵,关公示梦,已果连破贼数阵,胡宗宪将七宝山麓宝莲院改为关庙。 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万历帝下令赵文华为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海防。 这一年,明军取得了王江泾的大胜,但追忆胜利时,分别多亏了关公示的梦祐助。 赵文华说,他周游齐鲁燕赵之地,亲身体验关公赫赫之灵,奉命朝觐时,关羽“以迷恋示兆”。 抵达嘉兴时,州长诸公说梦见关公出现在嘉定。 分巡钱事王问说参加王江洽时,关羽看到了《贼遁状》。 这件事在唐顺之《常州新关帝庙记》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巨寇徐海等人捕获后表示:“赵公益神帝之功,命令常州司立庙。 帝庙建于北方,江南诸郡庙帝始于今日”。 从此,赵文·华益信在关羽《冥助阴施,掀起了这场大胜利》中,关公信仰在南方盛行。
除江南外,温台、闽粤地区也有公显灵佑助讨伐倭的传说。 如目前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明《关公退倭图》,描写了明嘉靖三十一年( 1552 )五月太平(今浙江台州市温岭)郝人王庚等郡人抗击倭寇入侵的故事:在战争危机之际,关公显圣为抗击敌寇、保卫太平而胜利。 谢肇淞在《五杂俎》中记载,福宁倭乱之前关羽神像自动报警,三天结束。 粤东南澳岛石刻《南澳镇城汉寿亭侯祠记》中记载了戚继光梦想传授关羽消灭南澳残寇方略的经过。
关公信仰在朝鲜民众中很盛行,三国故事的传入是文化基础,明军援朝东征提供了契机。 经考试,《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分别传入朝鲜三国时期( 400—668 )和高丽朝( 918—1392 )晚期。 宣祖3年( 1569年),《三国演义》东传至朝鲜半岛,当时主要在文士层流传。 在朝鲜传递《三国演义》和关公信仰的,是万历二十年( 1592年)发生的“壬辰倭乱”,是期待救国英雄出现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物。 朝鲜建造关庙的目的是关帝祝福朝鲜“运祚的绵远”。
朝鲜人李健有《祀典典故》云:“起初,壬辰丁酉乱,关王屡展其灵,以神兵支援战争,皇朝将士在平壤胜利、岛山之战三路驱倭之战,临战,关王动辄今灵助云。” 为了犒劳关显灵的功劳,明军将军在汉城(今首尔)为关公建了一座庙。 据朝鲜柳成龙《记关王庙》记载,宣祖三十一年( 1597年),明游击将军陈寅在战斗中受伤,载有汉城养病,在寓所崇礼门外山麓创建关庙,供奉关王。 这是朝鲜建造的第一座关庙,“庙殿十分谦虚”,因此在杨镐、麻贵等明朝将军的支持下,在汉城南大门外建造了更宏伟的关庙。 丁酉年( 1598 ),倭寇再次入侵,明军为了祈求和鼓舞朝鲜士气,修建了几座关庙。 例如裴龙吉《武安关王庙碑文并序》云: 1598年,明军都司薛虎臣镇守庆尚道安东府,因战局僵持,在府城西南建立关王庙,期待关公诸神的助战,为“绥王灵、镇夷祸”。 根据李寇《星湖塞说》,康津、南原、安东、星州等关庙分别由明将陈璘、李芳、蓝芳威、薛虎臣、茅国器主持建造。 其中,陈寅、茅国器、青芳威等是浙江籍将军,有些原是戚继光的老部下,他们及其部下在嘉靖抵抗倭时,已经是关公的信徒,自然将这种信仰带到了朝鲜。 明军将在朝鲜大力建造关庙,致力于传达关公信仰的行为,促进关公崇拜在朝鲜的兴起,不仅着眼于“为东国求神帮贼”,也着眼于他的勇武和忠义。
“丙子乱立”( 1636—1637 )后,朝鲜士子以关公的忠义精神自励,以祭祀关公的形式继承了明朝的中华正统,又开始规范全国各地的关帝祭祀活动。 宗又以某明军援朝将军为关庙的陪护。 例如,显宗7年( 1666 ),节度使柳改建古今岛关庙时,将陈璘、邓子龙、李舜臣设为配享。 之后,进入朝鲜各地关庙享受的明军将军有祖承训、茅国器、吕得功、李芳、蒋表、毛承先等。
之后,朝鲜的关公崇拜开始“本土化”,图像中的关公也变成了朝鲜人。 俄罗斯学者李福清在《关羽肖像画入门》中指出:“与中国的关帝像相比,韩化关帝像的描绘方法不同,人物放大化,服装也不同。 特别是1800年左右,全罗北道南原绢本唐彩画拥有青龙刀的关帝,完全不像中国关帝像。 姿势、脸、眼睛、服装都不像。 只有青龙刀和帽子上的毛缨和中国图一样。 ”。 此后,英祖在朝鲜国王中首次穿甲胄行军关王,正祖亲创关庙祭礼谱制“关庙乐章”,将关庙祭祀升格为中祀,高宗时关于关帝的善书开始流行。 关羽不仅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守护神,在朝鲜民间也成为除恶招福的神。
在朝鲜,反映《壬辰倭乱》的小说也经常写关羽显灵进行了助战。 长篇小说《壬辰录》中这样的记载不少。 第一有三种形式。 一个是寄托梦想。 二是朝鲜君主的守护神。 三是出现在战场上,击退倭军。 小说《赤兔神将扫贼兵》中还写道,双方胶着时,柳承绪在明军阵势观看战斗,突然阴风飒,关羽骑着红马挥大刀,挥千兵万马杀人,zeibing大败远遁。
据缁说,由于三国故事的传入和“壬辰倭乱”时期明朝东征将士的文化输入,关公信仰不仅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而且越来越流行。 进入日本殖民时代后,关庙在朝鲜半岛的祭祀被禁止,《壬辰录》也遭到禁播。 但是,当北朝鲜人民站起来反抗的时候,请把关羽这个神拿出来。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东亚汉文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3&; zd113] )阶段性的成果)
标题:“明末中朝倭乱中的关公信仰”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