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27字,读完约17分钟

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和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信研讨会观点摘录(1)

光明网讯(记者武鹏飞)近日在(雁栖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组委会、光明网、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改革与快速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推进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防控与健康中国行动”通信研讨会上召开。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讨论了涉及疫情防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文案。

(雁栖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执行主任陈剑用古语说:“上医国,下一个救人。” 古人认为治国和治体的道理是相通的,用医学理论做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国情。 突然的疫情,会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 疫情防控实际上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大试点,有经验教训。 (雁栖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自成立以来,以推进健康中国的行动为己任。 参与此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医疗体制改革”板块讨论的专家分别是(雁栖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首席专家田雪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刘万玲、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黄剑辉、海南省肿瘤医院蒋会辉

以人为本: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路和决策选择

(雁栖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

总结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始终以人为本的角度,遵守和实践实事求是。 此次党中央和有关部门采纳了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在内的合理建议,只有采取果断措施,才能力挽狂澜,遏制疫情持续蔓延,全国形势迎来良好局面。

一、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改革

医疗改革进行了多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不理想。 第一,没有按照市场的诉求合理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因此,疫情肆虐之际,陷入了防控、治疗等困难、较难有效应对的困境。

1 .扩建,合理分布综合性质的三甲医院;

首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加大规模扩建三甲医院。 其次,加速和完全省委等二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建设,大城市可以先行一步。 再次向地级城市扩展。 三甲医院的建设,一是要多次提高标准。 二是争取时间。 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三五年内,全国三甲医院将成为互联网分布格局,力争成为全国、阶段性分布的合理的综合性医疗和救治中心、骨干。

2 .建立以知名度、专业化程度高的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

如北京宣武(脑)、同仁(眼)、阜外(胸)、积水潭(骨)医院等牵引,建设相应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 医院主要负责科技研发、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定期转诊等业务。 地方主要负责医院建设、行政管理、全面经营工作。 集团也可以采取以国有为主体,以国有为主体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3 .鼓励民营、合营中小医院合作快速发展

它是医疗互联网系统的微循环系统,是国有骨干医疗互联网扩张和补充所不可缺少的。 必须形成大、中、小规模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所有制相结合的医疗网格结构。

4 .科学推进中西医结合改革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现代疟疾、流感、非典、新冠对肺炎的抵抗作用已被实践证实。 中医经络有什么尚不清楚的,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恢复中的作用是明显客观存在的。 要以实践检验为基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协调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总结、积累、凝固训练成为以抗疫、防病、治疗为中心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推进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二、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疫情是否得到较为有效的防控,如上所述,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医疗体制、制度、可接受的能力。 但是,疫情防控不仅涉及医疗一家事件,还涉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涉及监测、评估、政策、制度、供给、保障、推广、社会协调等多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凶猛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考验。

公共卫生要义可以表述为通过监测和评价、政策和制度、保障和行动,实现预防疾病、促进人的健康的科学和社会公共系统。 简言之,就是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学及其社会公共系统。 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 .改革完全流行病监测和评估系统

现有的流行病监测评价体系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哪些部门由谁负责总责任、监测评价、新闻发布等。 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立了疾病预防管理局、卫生健康监督中心等机构。 另外,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 cdc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 这些组织单位以创造健康环境、促进人民健康等为宗旨,负责疾病特别是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但是,面对疫情大考试,这类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重叠、功能交叉、效率不高、延误战斗机、指挥不到位、互按偃旗息鼓等问题,亟待改变和改革。

为此,首先要确定流行病监测和评估的责任机制。 建议由国家卫健委承担整体责任,设立由一名副主任和相关部门第一负责人、相关知名专家组成的国家传染病指导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负责传染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疫情的报告审查、批准和对外发布。 其次,设立国家传染病管理局,隶属国务院,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主持。 国家传染病管理局主要负责传染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疫情的监测、评估、疫情报告,并督促国家卫委传染病指导委员会审查、批准、公布。

2 .制定应对流行病的法律和政策

为了加强传染病防控法治化建设,必须尽快出台《传染病防控法》。 《传染病防治管理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 条款应吸收国际社会通行准则,从我国实际出发,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传染病防控的通用法律法规。 并留出余地,根据不同流行疫情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全国或地方性的补充法规和相应的政策。

3 .加快传染病应急设施和后勤保障建设

此次突然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医院、病床等医疗公共卫生设施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供应跟不上需求,十分短缺。 疫情过后,进行设施、物资消耗、诉求判断,根据疫情期间最终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重症人数等实际物资消耗,调出物资供需平衡清单。 以此为参考,对流行病应急设施、物流保障的高、中、低不同物资诉求进行预测,为应对未来流行病物流保障提供预案。

目前的经济办法是,在疫情期间依托已经新建的临时性医院、疫苗等新药生产线,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质量,提高品位,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成为应对各种新流行病的物流保障基地。 医院建成后立即采用,可以弥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新药的生产要根据市场诉求科学明确,在满足现有诉求的基础上,维持合理的储备。

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需要弥补漏洞

国务院原东北办副主任、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悟

2003年抗击sars病毒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2009年h1n1和年h7n9等甲流和禽流感防治成效显著。 但也要看到,此次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制度的短板,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据全国统计,疾控机构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的比例,从2009年的2.53%下降到现在的1.53%,公共卫生人员的绝对数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快速发展战术,确定了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指导思想,但现实情况证明还缺乏相应的落实机制。 例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应该成为政府增加投资的优先选择。

二、2003年sars疫情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了法定传染病网上直报系统。 虽然该系统在防止几次重大流行病扩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初期,传染病网上的直报系统一时失灵,在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初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该教训事实上需要认真总结记录,并

三、最先发现传染病的是患者和医院医生,如何使社会舆论和正规渠道重大疫情的发布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如何严格控制重大疫情报告发布流程,妥善解决一线医生和普通民众对疫情的直接反应,是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中需要正视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与医疗机构改革协调快速发展,同步进行。 一是因为公共卫生系统以医疗机构为载体。 例如,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医疗救治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专科防治机构、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机构和职业中毒及核辐射的救治机构等,大部分与医院有关,与医院密切相关。 所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医疗机构的体制改革和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是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制度之间的岗位兼容性、可替代性强,医务人员这两者之间的流动性非常大。 这两个人之间的体制联系不畅,运行机制不协调的情况下,比如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会导致医务人员的不合理流动。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脱离医疗机构改革而单独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两者必须统一协调推进。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建议”

值得观察的是,我们无法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措施来衡量正常情况下的医疗服务提供方法。 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制度的医疗服务体系制度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也有重大差异。 公共卫生防疫在世界各国是政府的责任。 在公共卫生方面,履行政府责任起到旁听的作用,但不否认在为居民提供日常医疗服务方面起到非公共医疗机构的作用。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8项对策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引起了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弊端的广泛关注。 要顺应人民的关注,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

一、理顺政府市场关系,统一推进医改政策落地

推进完善立法,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法制保障。 基本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法》,修改和完善《社会保险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医药法》、《医疗纠纷预防和解决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监管,提高违法违规价格。

补充公共卫生管理短板,形成“防治并重”的快速发展模式。 提高中心( cdc )的管理水平,强化其权责,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进行垂直线化管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改变政府的作用。 推进“管理分离”、“政事分离”,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健全医疗、医疗保险、医药“三医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彻底打破“以药补医”。

推进药品生产流通行业供应侧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实现“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 以“让全民享受公平触手可及的健康服务”为目标,继续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全优化。 积极发挥商业医疗保险补充作用切实维护医疗保险基金安全,提高基金录用效率。

二、重视民众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成果,扩大医疗卫生财政投资

逐步提高卫生财政支出所占比例。 确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目标,实现卫生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适度增长。

推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加大公共卫生、创新研发、医疗卫生教育投资力度增加乡村、基层、中西部贫困地区资源投入的公立医院降低就诊费用,医疗保险降低居民直接就诊费用。

三、要加强覆盖城乡、全民的公立医疗体系建设,着力改革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民的公立医疗体系。 完善加快优化医疗资源在地区、城乡、层次配置的“基层会诊、双向转诊、急缓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改变卫生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直接管理现状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管职能的政府与公立医院党群、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

完善的现代公立医院管理机制。 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营效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和价格核算机制逐步推行公立医院备案制。

四、促进多样性、优质、高效的供需匹配

加快内部开放,积极快速发展民营医院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医院。

五、积极布局数字化网络医疗

改进数字化服务流程,引进数字化医疗技术。 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运用宣传网上预约就诊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监控拆解、健康管理、技术开发、应急管理等。

推进“互联网+”在线诊疗。 建立开展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再诊断的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监护服务的互联网医疗科普平台,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监护能力。

六、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医疗技术、患者满意度、临床绩效或研究对临床的实际贡献度为主导评价指标,推进医务人员收入合法化、合理化、阳光化。 加强权益保障和推广的诱惑,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

七、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宗旨,设立医疗卫生顾客权益保护局

在各级卫健委内部设立医疗卫生客户权益保护局,健全医疗卫生行业费用权益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受理、调查、协调医疗卫生费用投诉,开展监督检查、教育、咨询等工作。

八、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合作,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完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加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医药创新研发国际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从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持续推进中西医融合快速发展。

拉动疫情给医疗保险改革带来的新机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刘万玲

医疗保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 我们必须抓住这次疫情带来医疗保障改革的契机加快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一、健全重大疫情期间的医疗救治制度

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医疗机构将首先救治,然后收钱,挽救患者生命放在首位。 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疗费豁免制度。 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保障资金诉求,简化结算方法。

二、建立合理的基金筹集制度

基金是医疗保障运行的基本保证。 医疗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相适应。 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重复国家、单位、个人合理负担,稳健保障职工基本医疗,考虑财政和公司接受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建立符合各方面接受能力、符合基本健康诉求的筹资机制

三、完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对比医疗保障行业快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基础、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快速发展的多层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特别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医疗保障的重要补充水平。

四、完全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构

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 必须以维持基金的安全为主要任务。 建立系统集成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严格的财会制度,发挥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管、部门协同监管、第三方力量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创新基金监管方法,充分利用新闻化手段,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测,建立监督检查常态机制。 健全医疗保障社会监督激励机制。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海南省肿瘤医院理事长蒋会成

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要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能建设。 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各地区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目标,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新闻采集、分解、利用能力,不断加强阶段性诊疗救治机制,最大限度地加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一是建立智能化的应急系统。 加快“网络+医疗”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新闻化等数字化技术,完善公共卫生平台与医疗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智能化。 提高“智慧卫生”的理念、手段、技术等勾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建设,构建适度先进、互联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提高管理系统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健全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围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管理有规律可循。 使用政府储备和公司储备、非政府机构储备和家庭储备,进行多元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另外,通过委托新建、改建、租赁、公司储运等采购服务的方法,健全完善的应急物资储运系统。

只有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才能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标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建议”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