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作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英一
2005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后来被称为“钱学森提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
他当时只是和科学研究进行了比较,但是这个问题可以宣传到很多行业,比“钱学森的提问”更常见更准确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出来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3600多万所,高校在校生2700多万所,高校每年录取本科专业学生700多万人,均居世界首位。 但是,无论是科技成果、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企业品牌新商业模式,在中国都没有创新,但确实很少。
近年来,我们也取得了不少进步。 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例。 根据《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2005年占全球的13%,年增至全球的20%,仅次于美国。 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还很少。
从2000年开始的一年间,日本共有17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人。 数学菲尔兹奖是另一个指标。 中国国内至今没有产生过菲尔兹奖的数学家。 香港、越南、伊朗产生了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 当然不能把诺奖和菲尔兹奖作为唯一的指标,但是有象征性的东西。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在此提出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假说。 创造性思维由三个因素决定: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和价值观。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 我们所说的知识一般是指学科和行业的专业信息。 但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知识和跨境知识,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 创造性多产生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将乔布斯描绘成“站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公司家,指的是跨越了科学和艺术的边界。 马斯克的本科专业是商业管理,取得了物理学第二学位,物理学对他的创新创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跨越了科学和商业的边界。 因此,在知识水平上,我们也需要改革,超越狭窄的专业信息范围,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和跨界的知识。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是好奇心很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只限于我们知道的一切,所以想象力包括世界上任何未知的东西。 ”。 我们有理由相信童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 但是,随着接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可能会减少。 因为,知识系统都有框架,有假设。 难怪爱因斯坦哀叹:“好奇心在正规教育中生存是个奇迹。”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取得好成绩,教师教的唯一目标是教标准答案,受教育的年数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学生的知识就越多,知识点就越多,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扼杀系统而透彻。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观,即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
影响当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理学和环境。 个人和社会都想创新产生“马上生效”的效果,各种评价机制大多追求奖励可衡量、可量化的成果,但创造性和长期成果往往难度较大,难以量化。
通常,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面,分别代表着三个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时间功利主义、内在价值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 具体来说,对于短期功利主义者来说,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企业上市,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奖励的结果。 对长期功利主义者来说,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空白,争夺国内一流,创造世界一流,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有效的结果。 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来说,创新是内在的动力,不是个人的回报或社会的回报,而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世界更幸福。 这种内在价值是心理学,是不满足现状的渴望,是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热情。
我们的现实是,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也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但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很少。 像普朗克、爱因斯坦、乔布斯这样的科学家和公司家有第三个动机,是最高的领域。 如果科学和社会殿堂中没有他们,那就不会成为殿堂。
标题:“怎么破解“钱学森之问””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