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03字,读完约12分钟

作者:蒋肖斌

这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的简称,备受瞩目,因为它是秦始皇出书前的书,重要的复制品还在首位。 除了类似《尚书》和《系年》的编年体史书外,约2500张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关于《周易》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没见过的。

空诞生的新《四书五经》,你说不兴奋吗?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于2019年2月24日去世。 他说:“清华简的复印件读多了,太兴奋了,一天很少看到。 否则心脏会受不了”,她笑着说。

近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接受中国青年报新闻网记者采访,预计中心成立10周年,已出版8篇清华简整理报告,共15~16篇整理报告,才能全部发表清华简资料。 关于研究事业,他表示:“由于清华简是新的经典,其研究是永恒的,和四书五经一样,可以再研究几千年。”

司马迁也没见过的典籍

由于清华原系盗掘出土,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不再清楚。 在当时的文物市场上,假简横行,谁也不敢买这么多竹简。

2008年6月,在得知香港文物市场有如此重要的竹简后,李学勤向清华大学领导人报告了这一消息。 导师问: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竹简的意义吗? 李学勤答:如果是真的话,那就是司马迁也没见过的典籍。

清华的效率很高,马上开始调查和收购行动。 那年7月15日,炎热的夏天,竹简被飞机从香港运到北京,再被专车送到学校。 从进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刻起,这些无名竹简就有了今后成名的名字——清华简。

学校及时抢救和保护了快要被霉菌吞噬的清华简,进行了清洗、去污、除霉、杀菌……这是一次集团作战,例如,由于竹简的特殊尺寸和材质,需要一点装竹简的托盘,文物建设所经过多次对比和专家咨询后,

从字形来看,清华简的复制品是楚拷贝,很可能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 但是,清华简的身份确认还需要几个月。

年10月14日,夏天结束,金秋来了。 今天下午,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博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在清华大学主楼的会议室召开了会议。

经过认真参观和热烈讨论实物,专家们向清华大学提交了《清华大学馆藏竹简鉴定会鉴定意见》。 《意见》指出:“从竹简形制和文案来看,鉴定组认为这个竹简应该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简本。”“这个战国竹简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以前流传的文化核心文案,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着名学者周汝昌听到清华简入藏的消息,欣喜异常,特写《清华宝简赞》。 “清华宝简,邦国奇珍。 三生至幸、躬及知闻。 二千千百,历劫方新。 武八年,判定古今。 马迁无记、秦火未燃……”

司马迁也没见过的典籍,就在我们眼前。

“伪”名人,伪《古文尚书》实锤

清华简最大的亮点之一,莫过于发现了《尚书》相关文献。 在我们的印象中,楚国是文化比中原落后的国家。 但是从近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楚地文化实际上高度发达,有《尚书》也不少见。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周王室发生了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本是周景王之子,景王去世后,他叛变争夺王位,但失败后被迫逃往楚国。 王子朝楚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周王室的典籍。 这是因为像《尚书》这样的典籍很可能在他所有的书里。

《尚书》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因为它记录了尧舜禹时期和夏商周三代国君的诡命、誓言和其他大事,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传说《尚书》的编纂与孔子有关。 孔子是个好人,晚年整理古代经典,认真精选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传世典籍中还有《逸周书》,传说是孔子在编纂《尚书》时没有被选中的一章。

然而,秦始皇的焚书给“尚书”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幸好当时的博士伏生隐瞒了自己的“尚书”,但西汉初年只保存了28篇。 由于这些新整理的“尚书”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因此被称为“今文尚书”。

之后,汉代也有几次与“尚书”相关的发现,最有名的是《孔壁内经》。 的墙是孔子故宅的墙。 汉景帝将他的儿子刘余分封在曲阜为王,即鲁恭王。 这个鲁恭王口吃着,喜欢造房子,不断扩大王府的规模。 孔子的故居正好在鲁恭王府旁边,差点被拆迁。 但是,如果弄坏墙壁的话,意外地发现了很多竹简的书,很有可能是孔子之后避开秦始皇焚书躲起来的。 孔墙上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共有几十篇。

在孔壁上,由于是用秦以前的文案抄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其中“尚书”的部分被称为“古文尚书”。 孔子的子孙中有个叫孔安国的人,汉武帝时担任过博士。 他整理了这些《古文尚书》,发现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很遗憾,孔安国整理的这本《古文尚书》在魏晋时被战火破坏。

晋初年,豫章内史梅向朝廷献上《尚书》,共58篇。 这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 据说其中今年的文章部分是将伏生的传记分了一点点制作而成的,关于古文,是在孔壁中发现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通行《尚书》的版本是梅贗的杰作。 关于这个版本是真的还是假的,学问诉讼进行了两千年,到朱熹为止一直半信半疑。

在清华简出现之前,这千年的疑案获得了可靠的证据。 刘国忠表示,部分情节还出现在清华简和梅贗版《古文尚书》中,被确认后者为伪。 例如《尹诰》篇、清华简中的这是先秦时期真正的《尚书》,《古文尚书》中的这,与清华简中的文案没有任何共同点。 古人造假,也很有创造性。

关于《今文尚书》也存在一些问题。 清华简中的一点“尚书”的编辑目,有些可以与“今文尚书”相对应,但文案有些不同——也许传世本在长时间的传书过程中被写错了,但清华简可以纠正其错误。 有些见于《尚书》百篇目录,但文案失传,清华简能填其空白。

例如,《逸周书》的“祭公”篇。 祭公是周公的孙子,周穆王的大臣,他临终前谏言周穆王,但周穆王很感动,让祭公说了想说的话。 传世本写道:“乃诏像黎民一样桓”,后人说:“你昭告得真好啊。 这符合黎民的愿望”。

而在清华简中发现的“祭公”篇,原文应该是“乃诏完、井利、毛班”。 完、井利、毛班,是周穆王当时的三公,临终前召集这三公见面。 几千年的阅读理解终于得到了正确答案。

比《史记》可靠,但烽火戏诸侯完全不存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卷收录的《系年》,是历史着作,由138部简组成,记录了西周建立到战国前期,周代历史上的重要事情,解读了许多历史疑问。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多次被文艺作品演绎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就完全不存在了。 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刚出现,周幽王演什么戏演诸侯? 姒表明自己很冤屈。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根据战国时代的传说,基础史料有问题,所写的历史也有问题。

那么问题是,西周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西晋时期,河南汲县出土了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创作的《竹书纪年》,对西周灭亡进行了理发记载,但没有像清华简那样清晰地叙述。

周幽王和来自西申国的王后结婚,生下了太子宜臼。 也就是说,后来的周平王,他又和褒姒结婚,生了伯盘。 周幽王宠爱褒姒,想废宜臼,就把伯盘变成太子。 臼看到了重要的事情,逃到了叔叔家的西申国。 周幽王是褒姒和伯盘真爱,废太子之后也害怕争夺王位,再也不做了,和伯盘一起带兵杀了西申国。

西申是小国,无法与周王室抗衡。 他有一个很好的盟友曾国(不是湖北曾侯乙的曾国),看到西申国处于危险之中,可惜自己实力也不够,就去找犬戎反击。 周幽王杀了犬戎军,和伯盘一起被杀,没想到西周灭亡了。

西周灭亡后,宜臼没有顺利登上王位。 朝廷没有国王,但宜臼和朝廷对立,大臣们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为国王。 侄子之间又展开了长达21年的战争,最终,在晋之国君的支持下,宜臼获胜,成为周平王。

清华简不仅揭开了西周的灭亡,还附上了处理千古疑案的秦始皇老家之谜。

众所周知,秦襄公支持周平王宜臼,与对的人一起封为诸侯,秦人由此建立秦国。 但是,这个嬴姓的秦人是从哪里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有说本来就在甘肃一代,也有说是从东方迁移过来的。 嬴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 为什么秦始皇这一条向西跑了呢?

清华简彻底处理了这个谜题:秦人有两个有名的祖先,飞廉和儿子都来了,都是商纣王的得力干将,“帮纾是虐待”的代表人物。 王伐商、牧野之战、恶来被杀。 飞廉因以前被纣王派往北方,逃过了一劫。

根据以往的史书记载,飞廉有自杀和向东跑,周公东征时被杀的两种死法,谁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据清华简称,飞廉躲在嬴姓居住地的东边,不忘老主,不断活动,让大家神魂颠倒。

周武王去世后,周王的儿子武庚和武王的兄弟管叔叔蔡叔一起叛变。 周公带病东征,平定“三监之乱”,之后继续向东,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也平定,飞廉在此过程中被杀。 这个历史很清楚,然后史书是一面空白的。

清华简还添加了一段话,即周公平定东方后,将参与叛乱的嬴姓人以及与飞廉关系密切的百姓,从山东省强制迁移到甘肃(今甘谷县一带)。 周给了他们驻扎边疆,防御西北戎人的任务。 秦这个民族确实耐心,被迫离开家乡,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成长、东进,最终统一了六国。

仔细想想,周而复始的商忠臣后裔,几百年后灭周,历史比小说还精彩。

除了经史以外的百科全书

除了经史之外,清华简还有意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发现。 例如,人类最初的十进制计算机“计算表”表明这个发现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

《计算表》全篇共有21个简单结构,简单形式与其他各简单有明显不同。 简很宽,约1.2厘米,原本由三根编的绳子连接,扩展成长方形的平面。 简面有红色的人行栏线,将全篇整齐地做成格子状,每个都填有数字,有整数和二分之一。

简单来说,这是数学表,而且比九九乘法表厉害。 可以计算乘法除法的乘方。 例如,81乘以72后,80和1两个位置的功能区被拉向下,70和2两个位置的功能区被拉向左,形成四个交点,四个交点的数字相加,得到乘法结果,按照同样的原理,可以进行二分之一的运算。

刘国忠说,他知道先秦已经有二分之一(半)和三分之一(小半)的概念,但这还是第一次知道的四分之一,叫尚——尚巴茨一定很强。

2008年进入西藏,年初发表了第一批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每年一次的速度发表了清华简的整理报告。 目前出版的30余篇文献,只有少数传世文献可以对照,多为古书佚籍。

年11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8集也正式出版,收入8篇前所未见的战国佚籍,分别为《摄命》《邦家之政》《邦家之道》《治邦之道》《心是述中》《天下之

其中,《摄命》是西周册命文书,可能是在《尚书》中丢失了很久的“圆命”。 尚书目录记载,此篇系周穆王将伯圆任命为太仆时所作。 而且,清华简版《圆命》的发现表明,现《古文尚书》的这一篇是伪作。

其余7篇是富有治国理政思想的系列文献。 例如,“国家之政”以孔子与某公对话的形式,前一段正面阐述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做法,后一段则从反面明确了使国家衰败的原因。 认为“天下之路”是政治论,天下之路是一守一攻,攻守之路的关键是得民心,证明了得民心的方法和反省民心的重要性。 《虞夏殷周之治》论述虞、夏、商、周四代礼乐上的优势,阐明以崇俭为戒的治国思想,对研究夏商周的礼乐制度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刘国忠表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2009年开始招收博士后,但目前中心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年轻人,梯队得到传承,年轻人在实践中也成长很快。 年开始,刘国忠为全校本科生开设“接近清华简”公选课,限额为100人,每学期开课,选课数量过多,每学期必须抽签。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清华简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毕竟这将是一个千年之计。 几千年后,清华大学可能没有,但学问江湖上一定有清华简的名声。 (蒋肖斌)

标题:“清华简“打假”千年历史,解密先秦中国”

地址:http://www.theproblemwithdata.com/twxw/16744.html